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邓聿文:中国的外交哲学需要适度修正

http://www.CRNTT.com   2011-07-06 14:02:46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把建立“和谐世界”作为中国外交的最高目标并以此指导外交实践,迟早要碰鼻。去年以来围绕天安号事件、中日钓鱼岛风波、南海争端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恶就是“和谐世界”的外交哲学开始遭遇挫折的反映。固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恶都有美国的影子在内,是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的体现,但根本上是“和谐世界”的外交哲学脱离了国际现实,以为凭此外交哲学可以不挑战美国霸权从而避免作为历史循环的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对抗出现。

中国外交哲学常被误解和猜疑

  问题在于,中国的“和谐世界”外交哲学和主张并未像美国一样,在现实中真正接受大的挑战的考验。因此,在讲究现实主义的国际社会,即使中国的外交真心实意地实践和平发展、忍让合作、亲善睦邻,但只要你的体量摆在那儿,一些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就会认为你不过是“假慈悲”,是在实力还未达到顶峰时的暂时退让。何况,中国过往的外交实践,因机械和片面理解邓小平当年提出的“韬光养晦”方针,给世人一种不敢主持国际正义、只顾赚钱致富、不知理想道德的机会主义的消极形象和印象。

  “韬光养晦”方针的提出,有着特殊的背景,这就是中国迫切融入国际体系的需要,希望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获取中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中国改革早期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作为意识形态与西方迥异的国家,中国必须“韬光养晦”,不“韬光养晦”也不行。

  但另一方面,若为了“韬光养晦”,以致只求合作、不敢斗争,既不能理直气壮地维护国家利益,也放弃作为发展中大国主持国际正义的道义责任和原则立场,别的国家会作何感想?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当中国自身的资本已处于过剩状态,到全球寻求投资机会时,若一面声称“韬光养晦”还要管100年,一面却又祭出“大棒”以维护国家利益,把自己弄得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左右摇摆,甚至从理想主义的极端走向实用主义的极端,无疑会加深别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猜疑。这就是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什么在南海争端中倒向美国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美国尽管霸道,但真诚;中国则是伪善,不可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