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国进民退”到“央进地退”

http://www.CRNTT.com   2011-09-13 08:28:34  


 
  改革下一城

  文章指出,伴随着上述改革的反覆,国资委,这位国有企业的大管家在面对这个问题上的说辞也开始转变。

  “国有经济应当从一切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的说法再也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应该通过市场来决定竞争性领域央企是否生存”。

  在国资退出的问题上,另外一个常常被提及的观点是,国有企业在现阶段不退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接盘者。

  “在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把国有大企业退给民营企业风险很大。总体上讲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家族企业阶段,以家族企业的形态经营中小企业效率非常高,但不太适合大企业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卖给外资,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对国民财富的分配都是不利的。”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经表示。

  于是 ,官方认为对于央企的退出问题,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要是处于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以外的就要退出,应该从企业的竞争力上去定夺。官方说法是,“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能存活下来的不管是什么行业的,都应该让它存活。”

  国资委研究局人士也曾对此表示,以前让企业退出,是一种行政化的命令,但是现在国资委的出资人身份进一步明确,行政色彩逐步淡去,因此也应该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争。

  不过,这样一个思路并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可。过去的金融危机让中国民营力量迅速衰弱,而中央政府一揽子刺激计划又让央企空前壮大。而今年紧缩的宏观政策也使得国字招牌在银行贷款、国家投资项目中获得了超越其他市场竞争者的优势地位,一上一下之间,两方力量相较,就像一个重量级拳手和一个业余拳击运动员,两者之间竞争何来公平可言。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曾就此建议,眼下不宜鼓励央企与民企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过几年,民营经济缓过劲儿之后,再提这个思路更为妥当。”

  此时,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有限的资源、限制重重的行业准入门槛,而且它们多数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为此也不得不接受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利润率不断下跌的事实。

  即便是千呼万唤使出来的“新非公经济36条”,虽旨在破除民资进入垄断行业障碍,但由于诸多标准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标准而制订,在强大的国有经济面前,民营经济始终闯不过那扇“玻璃门”

  祝波善特别强调,国资改革需要反思和明确国企的定位问题、发展的制度约束和保障问题。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战略,很多的政策和措施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制度的创新,国企的竞争力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伪命题,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就不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制度约束和保障既包括改革的制度,也包括干部制度、管理、评价制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