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连横何以成为台湾第一知识分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1-25 10:40:44  


 
相关链接:连横与《台湾通史》 

  黄阿明 2006-06-21 来源: 中华读书报 

  连横,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以撰成台湾第一部通史――《台湾通史》,而被誉为“台湾太史公”。 

  连横父亲连永昌,是一喜好读书之人,熟读《春秋》、《战国策》、《三国演义》等书,经常以忠义节烈的 
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家庭的熏陶,从小在连横心中植下了浓厚的民族意识。连家所居台南,乃当年郑成功屯兵故垒,旧物如古堡、石垣、校场、马道隐然犹存,斯人虽去,英风浩气长留海天之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连横从小就对郑成功充满景仰崇敬之心,并一生以这位民族英雄作为自己的楷范。 

  连氏兄妹七人,连横排行第四。连横自幼好学聪颖,过目成诵,以家庭条件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台湾割让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南筑法院,连家遭毁,全庄散落四方,连横父亲抑郁辞世,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此恨绵绵,何时能已!” 

  1897年,20岁的连横负笈上海,入教会大学圣约翰攻读俄文。入学之时,将自己名字改为“连横”。连横一名,取自“合纵连横”,又有仿效壮士田横之义。连横字武公,后来他向家人解释说“孙中山先生名‘孙文’,我连横便叫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不久,连横弃学归台完婚。1898年后,连横出任过《台澎日报》、《台湾新闻报》诸报汉文部主笔,发表了不少随笔,介绍台湾各地山川、古迹、物产、风情等,以唤起人们的乡土之情。1902年、1905年连横两度赴厦门办报,返台后供职《台南新报》。1908年,连横开始撰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史着,即《台湾通史》。 

  1912-1914年间,连横在内地度过三年游历生涯,搜罗到撰写台湾通史的大量珍贵材料,同时也大开眼界,返台后一直定居台湾,服务报界,间而经营书局,公余奋力著述。“九一八事件”发生以后,连横把独子连震东送往内地工作,临行诫之:“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业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1933年,连横移居上海,三年后病世。连横弥留之际,对儿子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并给其即将诞生的孙子,取名连战,以示对日作战到底之意。二个月后,连战降生于西安。1945年台湾光复,十岁的连战将其骨灰运回台湾。1956年正式安葬台北市郊泰山乡,碑阴镌刻有“褒扬命”,连横是受此殊荣的第一个台湾人士。因连横对台湾历史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得与傅斯年一并入祀孔庙。 

  《台湾通史》不仅是连横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于台湾亦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结束了台湾无史的历史。 

  连横修史有完成父志意味,十三岁那年,连横父亲连永昌购得《台湾府志》授之曰:“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其子连震东说:“后日先生以着《台湾通史》引为己任者,实源于此。”细究之,连横修史原因有二:一台湾固无史也。台湾历史上经历过荷兰、郑氏、清人三个时代。然而清代所修台湾志书,仅载清人之事。于此前史事,或谬或阙,或以岛夷、海寇视之。又自海通以来,西力东渐,其间往来诸事,旧志不及载;当地人民抗争之事,旧志亦不备载。二、抵制日本奴化教育,台湾需要保存本土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绩,割台以和。日本殖民者统治者,一心毁灭台湾史迹文化,强制推行文化殖民运动。值此改隶之际,台湾本土文献流散,连横以为若不趁今日修史,一二十年后恐再难为之,则连横一辈无疑将成为一代罪人。正如他所说:“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此。”因此连横昭告神灵,发誓撰修《台湾通史》,昭示他的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自1899年连横立志修史,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文,参以档案,至1918年告竣,前后约二十年之功。全书体例略仿《史记》,三十六卷,八十八篇,约六十万字,上起随大业元年,下至清光绪二十一年,凡一千二百九十年事。 

  《台湾通史》,两岸有众多版本,内地版以新近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版最佳,有国内他本所无之章太炎、张继二序以及连雅堂先生年表,另有连战先生亲撰序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