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肖鹰:艺术投资与艺术之觞

http://www.CRNTT.com   2012-01-11 15:22:52  


 
  在中国艺术史中,艺术收藏更多的是在半专业的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唱和酬答中进行,因此一幅名画的收藏史,就是当时及后来的文化名流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史。这个“历史”是伴随着收藏者的转换而不断增加于画幅内外的诗题记跋来铭记的。与西方传统艺术赞助人收藏作品是为艺术而非经济的目的一样,中国传统收藏家把收藏品视作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表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为。在中国传统收藏中,直到明代中叶,不仅画家与收藏者之间买卖是罕见的现象,而且收藏家也除非家道中落,物是人非,绝不会出手自己的收藏珍品。比如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就是因为晚年家事遭逢不幸,亟需用钱,不得已卖掉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珍藏,甚至将他一见而“心脾俱畅”的黄公望杰作《富春山居图》卖给富商吴正志。这样,艺术收藏自然是代价不菲的“奢侈”。明代何良俊说:“余小时即好书画,以为此皆古高人胜士其风神所寓,使我日得与之接,正黄山谷所谓‘能扑面上三斗俗尘’者也。一遇真迹,辄厚资购之,虽倾家产不惜,故家业日就贫薄,而所藏古人之迹亦已富矣。”(《四友斋画论》)

  在传统收藏中,艺术家与收藏者之间通过艺术品建立了一种超现实的生存关联。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会命令将他最钟爱的王羲之书法《兰亭序》陪葬于他;而吴正志的孙子在吴洪裕弥留之际的唯一遗愿就是让家人将他钟爱一生的《富春山居图》焚烧送葬――幸得其侄子从火中将此画抢出,得以传世至今。传统收藏,虽然“厚资购之”,而只是为了内心对艺术作品的认同和渴慕、珍爱,这对艺术家的创作具有特殊的生活性和文化性意义。它使艺术创作是有针对性的展开和升华,是创作者与收藏者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艺术呈现。如果我们说艺术是超越的,那么,这样的创作就保证了艺术超越的生活精神;如果我们说艺术是独立的,那么,这样的创作就赋予艺术独立以对话精神。

二、 艺术投资与资本游戏

  当艺术家与收藏者的生存关联被普遍的作品商品关系替代的时候,艺术收藏就被以艺术市场为目标的艺术投资所取代了。艺术投资明确瞄准的是艺术收藏“只增不降”的投资回报,它不仅使艺术生产变成了没有具体消费对象的抽象的商品生产,而且也以资本运转的抽象性将艺术品存在抽象化为如股份一样的抽象的增值金融符号。这就是说,艺术投资的动机是非艺术的抽象的资本运转的金融活动,决定这个活动的冷热涨落的,并不是社会对艺术的判断和兴趣,而是资本市场的金融走向。艺术投资的实质,是借艺术收藏的壳,进行艺术炒股。

  在20世纪以前,艺术市场是为艺术收藏服务的,而博物馆是最大的收藏家。因此,1800以前的艺术品,几乎为世界大博物馆收藏,绝少有进入当代艺术市场的。艺术投资的主要作品是1800年后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投资是一个长线投资,它并非没有风险,但它的风险是时间风险――艺术品的增值是需要通过慢长的时间来培养和积蓄的。凡高生前只以400法朗(约1000美金,2011调节价)售出了一幅作品《葡萄园》(1888);1987年,在他死后近100年,他的《花瓶,15朵向阳葵》以2475万英镑 (8000万美金,2011调节价)刷新了世纪绘画销售纪录。凡高绘画售价达到世界顶级,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培养。这个增值速度是与艺术史对凡高的认识、接受相联系的,同是也与国际经济发展进程相联系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