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张千帆:不见官僚,才有“大”学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06 14:49:11 |
回国后十余年,我参与的大会次数很有限,但几乎每次都看到领导在台上慷慨激昂,教师在台下被动接受。这类大会体现并强化了学者的低人格状态,让学者形成了唯唯诺诺、低三下四的品性,不敢也不知如何独立、自由、心无旁骛地探索学术真谛。 勿让行政领导主导资源分配 与学者人格相关的是大学行政化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行政管理者手中掌控着大量的机会和资源,迫使学者对行政“恩赐”产生严重依附。这也是中国大学行政“牛”的根源。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了争创“世界一流”,对极少数高校大量投入,而支配这些资源的自由裁量权掌握在教育部门和大学行政等机构手中。学者要想“分一杯羹”,就必须和领导搞好关系。不少大学行政领导不仅自己掌握巨大的学术资源,而且俨然是学界领袖和榜样,桃李满天下、前呼后拥,污染了整个学术界的空气。 且不说行政和学术是性质不同、不能兼容的两回事,即便行政领导当时因为“学而优则仕”任职,他的学术标杆地位也只是按当时水准评判的结果,必然会为后来者所超越。但是在高度行政化的学术环境下,这些人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们已然成为学术的评判者甚至评价标准本身。进入官场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止。 学术地位的行政垄断向每个人释放出十分清晰的信息:与其踏踏实实坐学术的“冷板凳”,不如不务正业、广为交际、巴结权势,这样课题、经费、评奖、职称……都来了,自己也很快就能获得同行的“承认”。在一个缺乏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里,学者的追求和动机遭到行政化的彻底扭曲,自然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抱负或思想。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看见什么重要思想是因为哪个“重大攻关项目”而产生的。 每个人都是大学行政化的受害者。如果只把大学作为升官跳板,官运亨通却在学术上碌碌无为,改变不了学界“混混”的本质。在言论颇为自由、信息相当充分的今日中国社会,学术“权威”纵然靠行政资源在体制内叱咤一时,也得不到真正的业界尊重。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