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职称评审不去行政化,大学会翻船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15:06:23  


 
  中国青年报:您曾在博客中指出,教授本应是一种职务,而不是一种职称,我们现在恰恰弄反了。为什么这么说?

  熊丙奇:职称是一种经过行政许可的身份,一旦获得,基本上终身享有;但职务更多是指一种具体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就有这个职务,不在岗位上就没这个职务。在国外著名大学,教授更多意义上是被作为职务理解和对待。比如,有人应聘上耶鲁大学教授,只是意味着他获得了耶鲁大学的一个教职,哪天他离开了耶鲁大学,他就不再是教授了。如果他到了哈佛大学,只被聘用为副教授,那他也就只是副教授了。

  然而,我们现在却把教授完全行政化地理解为职称,甚至是行政身份,一旦获得这个称号,相应的工资待遇基本上是终身享有,不随具体岗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去身份化,可是在当下大学中,教授这一职务却越来越身份化、利益化。

  中国青年报:当前大学职称评审中还有一种怪现象——想评副教授,英语听说读写必须过一定等级,而且要有一年的海外求学经历。许多大学青年教师反映,这样的评审标准毫无意义。您觉得呢?

  熊丙奇:这就是行政化评审的典型性表现。学术评价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甚至是不同研究问题的特点进行具体评价,不能“一刀切”。外语使用能力等同于教学科研能力吗?对于一个研究古汉语的学者来说,要求人家那么高的外语能力做什么?更需要质疑的是,为什么评副教授非要要求一年的国外求学经历,出过国就一定具有国际视野吗?现实中,没出过国也具备国际学术视野的大有人在。

  所谓学术评审,应该是由“学术共同体”来判断相关学术成果的创新性与贡献大小;所谓教学评审,应该关注老师课堂上的表现,比如,组织课堂的能力、提供参考文献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课的能力、指导学生做学术研究的能力等。

  中国青年报:如此说来,现在的大学职称评审还能评出好老师吗?

  熊丙奇:当然不能。在行政化评审的影响下,高校师资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能走红吃香的,往往是那些能适应这种规则并善于运用这种规则的人,至于那些老老实实做学术的人反而会被逐渐边缘化。评审评不出好老师,也就意味着学生遇不到好老师,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与学术风气的败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