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云:中日关系的再正常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8:41:58  


 
  在中国,对于中日之间“政冷经热”的一般解释,就是实力的变化让日本起了妒忌之心,一些学者和舆论习惯性地将中日关系恶化等同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总体右倾化保守化等等,而没有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国际影响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在21世纪初,中国学术界曾出现过一段“对日新思维”的大讨论,这事实上是对中国崛起背景下如何处理中国与亚洲关系的重要理论探索。遗憾的是,这场讨论很快却在各种压力下偃旗息鼓。其结果是中国外交在过去十年里没有成功地实现包容日本。同日本交流成为了很多人的禁忌,宁可没有交流也不要有政治风险,舆论风险是很多中国人的心理。相反,中国国内的一些在国际问题上持极端观点的人士,则通过发表一些极端言论,不但将中日关系的敏感程度进一步增加,还造成了一种不健康的舆论氛围,即在对日问题上宁可左也不能右,只有这样才是安全的。这样的结果是中国的对日政策失去了日本的民众。

  在日本,同样有不健康的思维倾向存在。翻看日本的主要媒体,不难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倾向于把日本的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解读为(至少部分是)针对中国或者牵制中国,例如日本非洲合作论坛被认为是要打破中国在非洲的外交独霸,日本与太平洋岛国峰会被解读为瓦解中国的太平洋外交,日本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加强合作被认为是要遏制中国对陆地东南亚的霸权野心等等。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双方建立互信,也有损于日本外交本身的道德高度。如果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总是建立在针对另一个国家的考量基础上,那么必定是不能走远和走好的。日本并不乏有识之士,看到中日之间的问题也真诚地希望中日改善关系,日本的大多数民众也是希望看到中日友好的,但是在石原慎太郎等少数“强硬派”的强势下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可悲的是,石原等少数右翼政客或评论家的声音却被媒体反复报道刺激着中国国民的感情。

正视中日外交文化差异

  中日之间应当在承认双方是特殊、敏感的双边关系的前提下,认真考虑如何管理控制好分歧。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中日之间的外交文化差异是管理好中日关系的第一步。

  首先,中国是大陆多民族文化,日本是海洋单一民族文化,两国对于国家安全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历史上一直担心外国的海上入侵以及海上通道被封锁后能源进口通道被掐断。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国家安全事实上就是海上安全。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对于中国军舰进入太平洋表达出了令中国人看来是“过度的反应”。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大陆国家,西部边陲的民族问题和独立倾向直接关乎国家安全,而这些对于岛国日本来说很难有切身体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当藏独组织在日本开会时,中方的强烈反应会让日本人看来有些“过头”。

  第二,中国看问题讲究政治定性,而日本看问题重视事务操作,两国的外交操作方式不同。中国的政治文化中特别重视政治方向是否正确,一旦被判断为政治上需要,具体操作上的困难都认为是可以克服的,例如中国决定同东盟(亚细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事实上是牺牲短期中国农业利益让利于东盟国家。但日本人考虑问题的思维往往从操作的难易程度,预先设想程序上有什么问题,例如日美同盟虽然被日本大多数人认同为政治上是正确的,但是围绕普天间基地和鱼鹰运输机的问题,却都是因为具体操作的问题而迟迟无法解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