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张亚中:《中国评论》为两岸关系挂灯搭桥

http://www.CRNTT.com   2013-03-08 00:42:55  


 
  透过《中国评论》建立了完整的统合论述

  2008年大选,马英九获胜,一个新的两岸关系契机重新再起。大约是3月底,《中国评论》副总编辑罗祥喜先生来台湾大学社科院研究室找我,希望我为《中国评论》月刊写一篇文章。这是我第一次与中评社的朋友见面,当时我并没有想到,结识祥喜兄是我认识中评社那一群有理想的朋友们的开始,日后也成为我极好的朋友。之后,我们经常就两岸关系、台湾近况交换意见,他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每次他来台湾公出,我们总是会约个时间见面。一个在香港的刊物要在台湾发展非常不容易,祥喜兄用他的质朴、认真,打开了一扇接一扇的窗。

  2008年5月号《中国评论》刊登了我第一次在该刊所写的文章<用大格局历史高度来看两岸问题>,寄语马英九能够在其任内勇敢地为两岸关系做出历史性的成果,这也是我在2008年以后写作的重点。在陈水扁执政时期,我的重要工作大多是从事政治性的社会运动,希望能够藉用社会力量让陈水扁的路线有所约束,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应进入另一个阶段,做为一位关心两岸发展的知识份子,应该要为两岸关系的新论述、新理论做出努力。
 
  说来惭愧,在与祥喜兄见面之前,我仍然不很了解《中国评论》的理想与目标,但是对于《中国评论》愿意不设限地给予写作者一个全然的开放环境,尊重写作的自由,是令我由衷敬佩的。一个倡议的理论,必须要为双方的政府与菁英所了解,才有进一步讨论的意义。一直到今天,我认为当时的看法与决定是正确的,中评社并不是大陆的专属媒体,它是属于世界华人的,中评社并非只是个媒体,它有其清楚的价值选择,因此,我决定要透过《中国评论》向两岸以及全球华人来介绍两岸统合的论述。

  2008年,我在10月号的《中国评论》月刊上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长文,从协定条文及其定义、性质、应有的内涵等方面提出了观点。这是我在《中国评论》系统性写作的开始,也是我有计划地将两岸关系的理念与论述向海内外华人介绍的第一篇文章。

  文章刊出后,透过中评社的传播,得到了很多前辈先进的肯定、指正、批评,也促使我一篇接一篇的写。“一中三宪、两岸统合”的完整论述就是在与《中国评论》的读者、专家互动中,愈来愈完整、愈来愈清晰。

  2010年我将在《中国评论》发表过的十篇文章集结为《统合方略》一书出版。为示鼓励,郭伟峰社长特别为该书作序。伟峰兄在“序言”中表达了他对一个新论述的支持,他这么说:“记得是在2008年9月,我们得到了张亚中教授的<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一文,我认真阅读了,深为该文的宏大意涵及深邃思想触动,更为文中透发的民族气节及大中国情结所感动。于是,我亲自召开编辑部会议,决定在《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刊载这篇大作,并决定以此为起点,加强与张亚中教授的合作,向两岸系统推介他的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统合思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