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加坡神话破灭了吗

http://www.CRNTT.com   2013-04-19 10:09:55  


 
国家发展目标

  如BBC报道所说,“新加坡人生气了”。他们更勇于挑战国家“GDP增长至上”的发展目标,要求政府重视资源再分配与生活质素的呼声更响亮。

  2011年国会大选中面书人气曾一时盖过李光耀的国民团结党新星畲雪玲(Nicole Seah),撰文说:

  ……与很多其他新加坡人一样,我反对这个白皮书。……将来的新加坡,应该拥有一个和谐社会,而不是生活条件紧张拥挤的社会。

  ……我们不要过去几年里政府强迫民众接受的“新加坡公司”(Singapore Inc.)——那样的新加坡面临着成为一个短暂停留的国家的危险,各处的人来到这里,赚了钱就离开。

  ……我们不要一个变成了富人游乐场的新加坡。在这样的新加坡,中产阶级越来越无法出头,因为他们既没有社会影响力,也没有足够的议会代表来表达他们的担忧。

  新加坡民主党(Singapore Democratic Party)建议,国家表现不应再以GDP增长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应改用“实质发展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这项指标不只考量GDP增长,增长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例如犯罪率、环境污染、家庭纠纷、国民心理健康等,亦会被计算在内。

  人民行动党议员殷吉星在国会发言时指,白皮书的规划,进一步离弃前总理吴作栋“让大部份民众享有瑞士生活质素”的承诺。政府现在的工作重点,应是照顾本地人需要、扩大本地人口,而不是继续输入外地人。

  事实上,过往政府曾屡次更改人口目标。91年,吴作栋任内发表的国家发展蓝图,目标人口定在四百万,认为这个发展水平,能让国民舒适生活。07年,官员改称国家能应付650万人口。但在08年,李光耀公开表示,他不认同国家需要 650万人,因为会过于挤拥,认为500-550万人口才是理想目标。社会争论中,这都被民众旧事重提。

国家身份认同问题

  民众普遍忧虑本地人会逐渐沦为国家少数。政府为安抚国人,保证“新加坡核心”(Singaporean Core) 会维持多数,白皮书也肯定“核心公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本地人地位、何谓“新加坡人”遂成为其中一个核心议题。

  有论者质疑政府诚意,因为白皮书没有为“核心公民”下一个清晰定义。工人党主席林瑞莲(Sylvia Lim)更指,若然仔细看白皮书的预测数据,2030年仍占人口55%的所谓“核心公民”,其实包括来自外地的新公民,意味土生土长的人口将不过半,因此在国会上问:如果这样,新加坡社会已建立起来的文化风俗、集体回忆将如何承传下去?国家的凝聚力又从何谈起?

  同样反对白皮书的国会议员许优美(Janice Koh),亦指外来人口已令新加坡社会分成三块:住在工人宿舍的廉价外劳,各区平民与居住中心地区的外地有钱人。继续大量输入外地人,在各个群体中确立共同价值观与国家身份认同将会更难。

  事实上,外地人能否融入当地已成疑问。虽然集会主办者吴家和(Gilbert Koh)因称中国新移民是本地人的“头号公敌”,被批评为“排外”、“本质主义”者,但近年本地人与中国人确实磨擦不断,新加坡友人私下说,不满政府让新加坡变成“小中国”的大有人在。据纽约时报引述,经济观察报(Economic Observer)有文章写道,新加坡称富有移民为“有钱的中国蝗虫”,憎恶之情表露无遗。现在连新加坡公民之间,也有“已服兵役”与“未服兵役”公民之分。

  但本地人对外地人的好恶,不是民众强调“本土”的根本成因,它只是让本土论述发酵得更快。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过去积极强化民众的国家意识,保育本土风俗历史、以此为国家身份基础的社会诉求,才因此得以成为人口辩论的核心议题。所以即使政府屡屡呼吁国人包容外地人、甚至批评他们“排外”,也无法否定“本土”、不讲Singaporean Core。

  过往国家发展过度强调“实用主义”(Pragmatism)、经济实利诱因,引致民众国家意识与归属感薄弱,一直令政府感到头痛。李光耀两年前曾说,新加坡还未算是真正国家,《海峡时报》随即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三成人“愿意为保护同胞而死”。2007年有调查访问800个接受过国民教育、15-20岁的青少年,结果近四成受访者说他们不爱国,过半表示一旦有机会,他们会移民。政府因此不断推出各种运动,如去年九月鼓励全民参与写国史、旨在巩固社会集体回忆的“新加坡记忆工程”(Singapore Memory Project),打造国家意识。民众表现出的本土意识,多少反映潜移默化之下,国家意识运动渐见成效。芳林公园集会当天,就有群众集体唱国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