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研究生招考引爆血统论战

http://www.CRNTT.com   2013-07-09 14:28:44  


 
备受争议的改革

  “去年,我还是从学生口中听说学院的招生制度变了,以前也从来没有人征求过我们的意见。”6月30日,复旦国务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听时代周报记者解释了半天,然后愣愣地说:“这个做法感觉匪夷所思。你说,推免是对其他考生报考权利的剥夺吗?”

  “而且,强化‘985’、‘211’的做法不应该反思吗?再者,不同学校的绩点可以横向比较吗?考虑难度系数了吗?”对于整套机制,这位副教授不甚理解。而实际上,他提出的问题正是推免制度面临的主要质疑。对此,教育学者也说法不一。

  比如,选拔研究生是否应当强调第一学历?

  复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认为,看重985、211院校的学生无可厚非,本科就能考取好学校首先说明这个学生高中阶段的基础扎实;而一般情况下,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比非重点大学好,这也是事实。

  “不过,高校需要考虑特殊性。以985、211院校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同时,还应适当挑选其他学校的学生。有时,招生要降格以求。”葛剑雄补充说。

  但储朝辉的看法截然相反:一个学生入读的第一所大学,除了与自身能力有关,还取决于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简单从第一学历判断一个学生的素养,这是一种主观臆断,而非科学的眼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时代周报,目前,推免资格的确定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名额集中于少数名校,而直接后果便是名校生受到优待,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则失去了进入精英大学深造的机会,进而制造了一种学历歧视。长此以往,本科教育更加无法摆脱名校情结了。”

  在他看来,推免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第一,所有学生都要平等享有推免的机会;第二,推免考察过程中,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虑是否应由社会机构组织统一的研究生学术水平测试;第三,在招生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自主权。”

  而另一个核心问题,争议同样存在:高校增加推免比例,甚至100%接受推免的做法合理吗?

  “只有那种专业标准明确、学生素养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考核加以区分的学科才具有扩大推免招生的条件。但像思想政治这样的‘软性’专业,即便考试都很难衡量两个学生的差距。而现在,试也不考了,我认为问题很大。”储朝辉说。

  其实,更现实的问题是,那些未被推荐的学生怎么办?他们就完全没有机会了?

  “短期之内,我们不会取消统考。毕竟,对于二、三本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上升通道。而且,统考生中也有整体素质较好、学习刻苦的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华政一位硕士点导师组组长告诉时代周报。

  不过,这位组长对于统考生有时也很纠结,尤其当他们来自那些号称“考研一面旗帜”的学校,即某些地方院校,他们的学生从本科入学起便着手准备考研。这其中既有能力不错的科研人才,也不乏优秀的“考试机器”。

  “有一种可能,一些名校拒绝统考是在生源较好的前提下,有意避开考研大户。”这位老师表示。

  而从长远来看,有学者认为,以推免制代替统考制乃必然之势。葛剑雄表示,研究生教学比本科更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导师而言,生源非常重要,这并非一定指学生来自哪个大学,或者成绩如何,而是看他能否适合专业的需要。所以,自主招生、实地考察,这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方向。

  “我们要改革现行的统考制度,不能因为一些学校进行推免后出现问题就回到统考的老路上。但在过渡时期,可以保留部分统考名额,等推免制度逐渐成熟,并获得社会认可后,统一取消考试。这可能是较为理想的做法。”熊丙奇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