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余华:现实更加荒诞不经 文学高于现实是不可能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3-08-08 14:43:19 |
南都周刊刊载该刊专访《余华:现实更加荒诞不经 文学高于现实是不可能的》: 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作家余华与其新作《第七天》成为灼热话题。事实上,《第七天》宣告出版前,连究竟写了什么都还搞不清楚,便已经有书店、电子书商开出近百万册预订量的漫天新闻。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获得深远影响力的余华,继2005年、2006年出版《兄弟》(上、下)之后,七年之后再推新作《第七天》,沸沸扬扬的评论已经让一本小说的出版成为了一种文学现象。力挺者为表达《第七天》带给自己的冲击力,不惜将其和文学大师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相提并论(《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而批评者则认为这本书是“时政串串烧”、“余华最烂的书”、“商业写作”…… 这位“曾经是写得最好的作家”,正面临着诸多指摘。而这次《第七天》以及余华引起的反响,或许恰恰也传递出一个关于一代作家的新话题—正如诗人欧阳江河在他的诗学评论中提及到的:写作的中年特征。中年的写作是缺席的写作,是处于过去的写作,本质是一种怀旧型的写作。它是脆弱与苍白的,根本无法抵御现实的荒诞。 而相对于一大批陷入中年写作危机的作家,无论如何,余华的《第七天》至少证明了一个作家的勇气与担当。 《第七天》是从主人公杨飞死后开始叙述的,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死后的七天之内,“我”开始重新造访现实生活一一看见生活的真相。这本书一如既往地有余华关怀现实的态度,简洁而锋利。 与市场的热烈反响和《第七天》引发的汹涌争议相比,余华的表现得既沉默又低调—《第七天》上市的前一天晚上,他只不过在微博上发了一条预告;对于新书随后引发的赞弹,除了间或含蓄地喻义两句,他几乎不为自己辩驳。 在《第七天》出版之后的一个月,本刊终于与余华取得联系,而一开始他也只是回了一条简短的信息:“终于冷下来,不想再热了。”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