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负面清单彰显自贸区“特区”本义

http://www.CRNTT.com   2013-10-21 08:33:34  


 
  我们有必要沿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历程回溯到最初的源头,去找回特区未经异化的原初意义。当年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的出发点是十分明确的: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初期,有些地方在资源条件(比如更接近海外市场的沿海省区)和人们的观念意识方面比全国其他地方更容易接纳和消化一些新的探索、甚至冲击,因此需要靠这些地方的先行尝试来积累经验教训、取得收获和提高,进而带动全国一起发展。至于所谓“特殊政策”,他给得最多的其实只是不轻易说“不准”而已。我记得邓小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胆试、大胆闯,试下来不行,大不了再收回来。

  因此,在他眼里,特区就是一片单纯的实验田,是一种过渡形态,而且伴有不小的风险,这一点如今已经被许多人忽略和淡忘了。虽然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曾经公开感叹:自己深为没有早一步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而后悔,但他当初的这种犹豫在逻辑上是不难理解的—作为承担着全国1/6财政收入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搞特区,那会是一个大到几乎无法承受的赌注。而深圳,之前不过是一个蛮荒的边陲小渔村罢了,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赌注。

  当然,只要有这样一片充满新奇机遇的处女地,就一定会有敢冒风险(同时意味着高收益的可能性)的人前去耕耘;成功者多了,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投资流向特区;假以时日,它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块资源高地。但我认为必须要区分清楚的一点是:当年的特区—最典型的如深圳—之所以成为这种高地,是在风险和不确定中大胆探索的结果;而不像时下的这些特区,是为了有意识地筑起一块这样的高地而人为地设置排他性的政策壁垒。时下的这种特区,不是在为后来者探路,而是在垄断某种特殊利益。

  文章指出,上海自贸区作为一个“特区”,从性质上说就是30多年前的深圳。现在,中央和李克强总理对上海自贸区的期待非常清晰,就是通过探索和尝试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模的“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法治化的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并推广至全国,这才是30年前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特区”构想的原初目的。尤为醒目的是,中央对上海自贸区还设定了明确的时限。

  而所谓“负面清单”,意思就是只要不明确禁止的就都可以做,它的管理模式完全颠覆了中国政府过去那种“我不批准你就不能做”的管理模式。作为一项根本性的变革,它未来一定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一开始谨慎保守一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必须看到,这一份“负面清单”是会不断变化的,变得越来越薄、内容越来越少。然而,就像当年邓小平的一句话一样,这仅仅是一块可供改革过河来摸的“石头”,至于它能够带来多大的实际效应,归根结蒂取决于人们的探索。

  其实,邓小平的名言“大胆试、大胆闯”就是当年的“负面清单”,只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尚未有目前的法治基础。

  文章最后说,上海自贸区不需要高调,也没法高调,因为就像当初的深圳一样,谁也不知道它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它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则几乎完全取决于改革者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