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

http://www.CRNTT.com   2013-11-16 10:59:54  


 
  文章指出,具体来说,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可接纳”、“有就业”、“能融入”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因为承载能力有限,大量的转移人口不可能都涌入大城市,同时,也因为小城镇提供就业机会不足,也不能只靠小城镇。第一,打造城市群。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表明,城市群在集聚人口和占国家经济的比重上,都占了主要份额。未来的城镇化要在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群,培育壮大一批区域性城市群。关键的问题是要打破行政壁垒、弱化行政隶属关系,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对于人口分散、不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第二,产业要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产业发展升级、不断提供就业岗位,这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金融危机后新一轮技术变革还处于孕育期,我们应该努力抢占一席之地。在中国,作为城镇就业最大容纳器的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和36%,与发达国家产值和就业比重都在70%—80%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引擎”。第三,身份要解决。要根据城镇规模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或社会保险参与年限等为基准,由各类城市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落户标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二是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18亿亩耕地保有量的红线要求,决定了我们要从存量土地上做文章。近些年来,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村庄用地没有随人口减少而减少,农村规划滞后,自然村布局零星分散,土地闲置和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突出。通过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等方式,统筹使用城乡土地,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一个农民人口市民化需8万元计算,现有的2.5亿农民工,就需要20多万亿。完全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这里有大量的公益基础设施投入的问题,也有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有专家建议可将有关项目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分类,前者的主要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或城镇化建设债券投入为主,而后者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民营、外资等,按市场规则经营和获得收益。目前,土地收益依然是地方政府获得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必须要逐步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要研究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以保证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也使地方政府能主动平抑地价,而不是希望土地卖得越贵越好。同时,要进一步改革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保证地方财政顺利运转。另一方面,要让农民变市民,农民还必须有钱。这无外乎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外寻出路。除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就地或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外,很重要的是必须依法进一步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四是解决现代农业谁来搞的问题。城镇化客观上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但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从目前农村的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年轻的走,老少的留;有文化的走,没文化的留;健康的走,病弱的留”。这样的人力结构,显然很难担负起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超过3倍;农业缺少规模,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提高难;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投入大、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靠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民耕种一亩三分地,不可能真正解决有人种地的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托大户、家庭农场、工商企业等,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农民变农业工人等方式,来增强农业的效益和吸引力,让人觉得扎根农村有搞头、划得来。同时,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镇优秀人员进入农村,实现城镇人口和农民的双向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