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调整供给结构为增长注入新动力

http://www.CRNTT.com   2014-01-16 09:54:57  


  中评社北京1月16日讯/经过近30多年经济增长的量变积累,中国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在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方面,不少人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扩大消费需求上,忽视了如何改善供给质量尤其是增加有效供给的问题。

  上海证券报发表特约撰稿人梁达文章表示,越是商品供应充裕,越需要注重和迎合消费需求的多种变化,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产销协调和供需衔接,从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供给能力提高,商品和服务充裕

  文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中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35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1.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台。

  35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13485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量24057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肉类产量8387万吨,比1979年增长6.9倍。

  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3.7倍、3.0倍和8.0倍。

  3.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同期,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