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货币国际化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10 11:31:17 |
货币国际化与本币对外借债 文章称,新兴市场因为存在本币不可兑换和非国际化的“原罪”,饱尝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发的国际收支“双重危机”之苦。由此得出本币国际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能够以本币对外举债,由于对本国企业不存在货币错配风险且本币供给无限,因此,可解债务危机之患,对以本币对外借债也就不必限制。然而,是否发生国际收支危机层面的债务危机,与债务持有人结构有关,而与币种无关。 美元国际化是不可复制和推广的极为特殊的个案。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充分暴露了,“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公平性、不合理性。危机肇始于美国,但美国却能够以近乎零成本从国际市场融资,用于国内危机救助。借助美元是国际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以及投资、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对内通胀和对外贬值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常用手段。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甚至直言,美国永远不会债务违约,因为美联储可以无限量地印刷美钞。只是,美元债务名义本金不变的同时,届时其实际购买力还剩多少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全球最大净债务人,美国对外净负债的增长不及经常项目逆差的积累,而作为世界最大净债权国,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对外净资产增长却不及经常项目顺差的累积,其间差异成为一种于美国有利的国际财富转移的“暗物质”。这背后的奥妙之一在于,当美元贬值时,美国对外资产折美元出现增值,而美元对外负债的名义价值不变。这也正是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所顾忌、进退自如的底气所在。而欧元作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主要货币,却远不能充分享受这份货币国际化的红利。希腊、西班牙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仍需要以惩罚性的高利率到国际市场去筹资,同时还要实施代价高昂的紧缩性财政整固计划以赢取市场信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表明债务持有人的构成关乎危机性质。根据国际通行的定义,“外债”是指居民对非居民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从债权人角度联合公布的相关季报,就是本外币全口径的外债统计。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迅速摆脱了危机,欧洲却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南欧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债务负担过重,达到GDP的100%多,远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定下的60%以内的警戒标准。然而,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更重,达到GDP的200%多,稳居世界第一,而日本却没有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其背后的主要逻辑就是,尽管二者政府债务都是以本币计价,但南欧国家的主权债务有60%左右是非居民持有(美国该比例为40%多),属于“外债”;而日本的主权债务有90%以上是居民持有,却属于“内债”。正如美元作为传统避险资产,国际金融越是动荡,国际资本就越是流向美元资产,美国国债的国际信誉就越高、收益率就越低。日本的情形则是,虽然其政府债务负担很重,但在通货紧缩和日元低利率环境下,国内投资者缺乏其他更好的可替代的投资选择,政府债券长期居于市场投资组合的重要地位,日本政府也是债多不愁。而欧洲的情况却大相径庭。虽然欧洲主权债以欧元计价,不存在货币错配问题,但因其表现为境外债权人集中减持南欧国家欧元资产,这依然触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不过,由于南北欧经济基本面的巨大差异,国际资本从南欧危机国家流出后流向北欧国家,德国国债收益率危机以来屡创新低。所以,不同于新兴市场常见的国际收支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并没有伴随着欧元大幅贬值的货币危机。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