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4-08-23 11:59:30  


 
  但从长远看,中日关系的根本改善非常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更因为双方关系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矛盾:

  首先是中日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在安倍首次出任首相的2006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2兆6801.4亿美元,日本是4兆3625.8亿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一半多;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中国的GDP是5兆9847.1亿美元,日本是5兆4885.5亿美元;到了2013年,中国的GDP已经飙升到9兆0386.6亿美元,日本则是5兆9973.2亿美元,短短七年间,中日的经济实力对比出现了逆转。虽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经济在质量上已经全面超过了日本,但GDP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

中国实力还不够让日本服气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一个有强烈“傍大款”心态的国家,20世纪先后和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结盟,都是和当时世界上它认为最强大的力量在一起。自甲午战争战胜中国以来的100多年间,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一直是有利于日本的,小国日本能多次战胜和羞辱历史上的学习对象中国,让日本在面对中国时一直有强烈的优越感。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后,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的帮助,以及两国在社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都强化了这种优越感。但以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为标志,日本100多年第一次需要面对一个实力可能强于自己的中国,这对日本朝野上下都是一个措手不及的新鲜体验。与此同时,中国的实力又没有强到可以彻底压倒日本、让其臣服的地步;在很多方面,日本对中国仍然有较大的优势。这样一种胶着的状态,使得日本认为自己还是有和中国一争高下的本钱。除非有一天中国拥有美国那样,在各个领域遥遥领先的全面优势,否则很难得到日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顺从。

  从中国的角度看,尽管日本近代以来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而且一直拒绝反省和道歉,但自1949年以来,美国和苏联先后是中国的最大敌人,中日矛盾还不明显。到了2000年之后,中美寻找到了新的战略平衡点,成了“利益相关者”,尽管奥巴马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但中美关系的基本面到目前为止没有改变;苏联则早已解体,俄罗斯沦为二三流国家,不再有能力对中国构成根本性威胁。而此时,小泉和安倍对靖国神社进行了多次官式参拜,中日矛盾开始上升。领土争端,历史旧恨,加上中国在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过程中积累的自信,都使得中国不再对日本的挑衅委曲求全。互不服气、各不相让之下,中日关系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