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就业增长潜在风险不可不察

http://www.CRNTT.com   2014-10-14 09:53:15  


  中评社北京10月14日讯/ 投资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资金动力。金融危机以来,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从2008年的55%提高到2012年的72.2%,2013年扩大到78.6%。但是,亿元投资带来的就业人数却在持续下降。这说明,中国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增加趋于恶化。同样,中国名义GDP增加带来的就业情况也不妙。

  中国证券报发表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文章表示,高投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说明投资和增长模式存在弊端,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进行战略和制度调整。中国就业潜力巨大,完全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增加需求。

  一、中国就业增长存在潜在难题

  文章分析,一经济高增长未必带来就业高增长

  2004年至2013年,中国名义GDP从159878亿元增加到568845亿元,名义经济增长了255.8%;而同期就业人口从74264亿人增加到76977亿人,增加2713万人,就业只增长3.6%,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完全相适应。这也说明,中国经济高增长与就业总量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从登记的失业人口规模来看,最近几年失业总量规模增加,而不是减少。如此高的经济增长,没有减少失业规模,也说明经济高增长难以解决当前的失业率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缺乏有效关联。

  二投资带动的就业增加缺乏动力

  投资包括信贷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资金动力。金融危机以来,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从2008年的55%提高到2012年的72.2%,2013年扩大到78.6%,如此继续下去,2017-2018年,中国当年投资就可能超过当年GDP规模。但是,亿元投资带来的就业人数却在持续下降。以城镇来说,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解决的就业人数2004年为4656人,而2009年则降低至1718人,2013年降至876人,亿元投资就业人数2013年比2004年下降了81.2%。这表明,当前投资基本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投资,而不是劳动密集型投资。也正因为如此,投资增加或投资扩张虽然带来经济增长,却不能带来就业高增长。这说明,大规模扩张投资带来的就业很少,而社会基础设施或产能会因投资过度而严重过剩。

  同样,中国名义GDP增加带来的就业情况也不妙。2004年创造亿元GDP可以增加就业1702人,而2013年只有672人,亿元GDP创造的就业人员效率下降了60.5%。按照边际效应来看,2013年中国名义GDP比2004年增加了408976亿元,同期就业增加2713万人,每亿元GDP增加就业人口只有66人。用信贷指标和消费指标,得出的结论几乎相同。这说明,中国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增加趋于恶化。

  三不同产业就业情况差别较大

  2013年,中国第一产业亿元GDP带动的就业人数为4271人,第二产业为928人,第三产业为1130人。这表明同样经济规模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人口远高于制造业,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21.76%,第一产业则高于第三产业288.27%。而2004年亿元GDP创造的就业人数第一产业为16266人,第二产业为2262人,第三产业为3519人。2013年与2004年比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就业率分别下降了73.74%、58.97%、67.89%。

  这说明,不同产业都存在产值就业人数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的,这在国有单位反映最为突出。2013年,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6839万人,比2006年6430.5万人增长6.35%;制造业就业人员下降很大,从554万人下降到369.5万人;交通运输和邮政储蓄等也是下降的;住宿和餐饮、金融、租赁和服务、批发、零售等是下降的,只有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保等就业增加较多;建筑、科研和技术服务等也是增加的。这些机构占全部国有企业人员的比重从2006年的56.42%提高到2012年的63.07%。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