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布鞋院士”辞世 安静的学术有多美

http://www.CRNTT.com   2015-01-15 12:27:17  


 
我们为什么缅怀“布鞋院士”

  楚天都市报 2015-01-12 17:24:03 作者邓海建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本报昨日A21版) 

  一张非摆拍的照片,足以呈现一种真实的力量。当李小文以“扫地僧”的姿态,躬耕在学术领域,比之于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浮华,光脚、布鞋、小布兜,还有谦和良善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生成令人敬仰的威严。 

  这令人想起不久前,北师大举办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他以高票当选。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当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化的评价,指向现实的人生。 

  今天,我们为什么缅怀“布鞋院士”?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找到答案。一来,当下学术风气日益浮躁。有人曾形容时下学者“很忙”的学术生态:忙于晋升职称,忙于拿课题项目,忙于成名成家,忙于四处讲学。这种忙碌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催生的浮躁心态就很值得关注: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 

  二来,有人说,这是一个学术文明被解构的年代:“专家”成了“砖家”、“学者”成了明星……物质至上、权力至上、娱乐至死。或因如此,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在2015年1月1日启动,这是自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被誉为最大的亮点。健康的学术生态,需要净化“大师”们的欲念。 

  三来,在不少高校,“教授不上课”似乎成为惯例。这才有“从9月份(2014年)新学期开始,上海的8所试点高校里教授、副教授们将回归课堂”等新闻出现。更别提像“布鞋院士”一样,还是科学网博客中的活跃分子,频繁更新专业博文,甚至跟学生“每次见面,都会问我最近怎么样,钱够不够花,学校给的补助够不够,问的都是父母才会问的问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调的学术成就,低调的寻常生活,捐“长江学者”津贴成立助学金、对专业及学生一生秉持的赤子情怀,是李小文院士留给中国学术界最大的财富。也许,舆论对“布鞋院士”的缅怀,不仅是对李小文的爱戴,更是对中国学术文明的价值期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