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沈崇案学潮,“理中客”为何不受欢迎 | |
http://www.CRNTT.com 2015-01-18 10:49:52 |
这当然和信息传播规律有关。沈崇案发伊始,最能赢得举国关注,过了大半年后,结局虽难令国人接受,但舆论议题早已转移——国共内战期间社会议题转移之快远非承平时期所能比拟,终难再现抗议盛况。但反美的主题却延续了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沈崇案的发生,只是提供了一个反美的口实而已。只要大家内心认为反美存在合理性,任何与美兵发生关联的事件,都会为我政治所用。 时为上海市长的吴国桢晚年回忆时,说他曾以如下话语质问准备罢课的上海交大同学:“请注意,当俄国人占领东北时,有多少中国妇女遭到了蹂躏?如果你们一定要示威,那么应当针对这个劣迹更大的罪犯。或者,如果你们一定要对美国示威,那么同时也应该对苏联示威。” 这当然也是“理中客”的话语风格,可以想见难以说服激进学生。 我们不妨结合《萧军东北日记(1946—1950)》看这个问题。在日记中,萧军提到,他1946年12月7日去东北大学演讲,发现学生们“对苏联仇视,对共产党有距离,这是普遍情绪”。次年1月9日,抗议沈崇案的示威也蔓延到东北,萧军在日记中写道:“去参加了学生的反美集会,我讲了话,使他们那种轻浮的感情渐沉下去。我本想也把苏联军队那种兽性行为引证说明,任何国家的军队,凡有此行为的全为兽行,全应反对。但我只是暗示他们,一切要靠自己,不独不能相信敌人性的‘朋友’,就是真正的朋友,也不能存着丝毫依赖心。” 东北学生普遍敌视苏联,为什么也参加沈崇案的反美示威? 我们固然可以说,沈崇案发生与否,不构成“美军是否退出中国”的根本理由。假设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段,美军确有驻扎某地的合理性,在道理上我们不能因一例大兵涉嫌性侵案而将此完全推翻。但在美军驻兵合理性全不被认可的前提下,一起强奸事件适足以将全面反美的口号激起。1946年的中国,“反内战”是最强音,对国共联合政府还抱有期望的知识分子,很容易污名化美国不可能完全中立的调停介入。 在一个非常态的社会里,“理中客”的声音注定受到奚落。在这样的社会里,个案的逻辑并不重要,所有的观点陈述都会被汇集到站队表态的阵营划分中去。一个以站队思维来划分友敌的知识群落,固然谈不上成熟,但这种现象的真正危险体现在知识共同体之外:在一个观念需要非理性对决的社会,最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平复纷争? 1946年底的预示是,枪杆子最终解决了一切。 作者:韩福东,《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来源:腾讯大家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