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

http://www.CRNTT.com   2016-07-28 06:53:50  


 
  2、消费社会易导致拜金主义。

  中产化社会的来临,会强烈地将消费转变为一种符号。那种传统社会塑造的看重消费品使用价值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会长期使具有使用价值意义的商品处于相对过剩状态,而使具有阶层区隔意义的具有符号价值的商品处于相对短缺状态。社会流行的时髦物会在媒体与上层社会的引导中缩短“生命”周期。这是中国社会处于买方社会后第一次迎来的商品过剩时代。越是后工业特征强烈的城市,就越易于将街道转变为时装秀,将夜色转变为灯红酒绿,将电视节目转变为偶像剧。每次消费的升级,都将追随“流行”的步伐。即使是乡村的少女,也会穿上热裤并将头发染成流行色。为满足工人阶层与农民阶层对廉价商品的需求,制造商也会批量生产出标记了时髦的各类商品。于是,消费不再仅为满足生存所需,而更强烈地显示出身份之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前卫的消费会转化为公开的炫富,以显示自己跟随时髦的步伐或与众不同的特例。所以,我们惯常看到的情况是:手机与穿戴设备缩短了更新换代的时间。在缺少文化引导的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极易找到生发的土壤。上层阶层的炫富与中产阶层的品位,在将自己与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相区别的同时,也会拉开其与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的距离——这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断裂”。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注意弥合阶层之间的裂隙,并维持阶层之间基本的团结。

  因此,物质的繁荣与人们对物质消费欲望的提升,需要有同一时代的哲学文化科学所指导。缺少文化导引的物质消费,很容易导致纸醉金迷。只有用文化去中和消费中永无止境的欲望,消费才能运行在秩序的轨道之中。

  3、中国已进入少子化时期。

  进入中产化时代之后,人口的生育模式就过渡到后工业社会。从世界各国的人口发展史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跨入中产化社会的国家,都伴随着生育率的快速降低。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为控制生育而出台的措施,易于生效。但其为鼓励生育而出台的激励政策,却很难立竿见影。在有些国家,甚至于出台了很多刺激措施,也收效甚微。

  为避免可能发生的低生育陷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单独二孩”政策,但改革红利没有释放出预期效果。于是,2015年10月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打开了“全面二孩”的政策窗口,根据该次会议的建议,中国在“十三五”时期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可即使生育政策发生了改革,从长期趋势看,少子化的趋势也将不可避免。因为后工业化社会会完全改变人们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将在本质上改变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即使在农村地区,也会从养儿防老转变为社会养老与自我养老的结合。在中国从工业社会转变为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居家养老中的“夫妻互养”会成为主要养老模式,在丧偶之后也会坚持“自我养老”的模式。只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生活不能自理时,才会依靠子女养老和机构养老。

  现在存在的年轻老人(60岁左右退休的子女)赡养老年老人(85岁以上的老年父母)的模式,会在退休年龄逐步推迟过程中逐渐消退。后工业社会特征的强化,必将改变体力劳动盛行时期那种按退休年龄规模化退休的模式,劳动者不得不在退休后继续再就业。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