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评智库:两岸关系新情势与青年议题

http://www.CRNTT.com   2018-09-03 00:32:28  


  中评社香港9月3日电/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张峻豪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发表专文《“蓝、绿、红、青”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预期》。作者认为:“事实上,目前不论是大陆方面持续深化的“惠台政策”,或者民进党政府对两岸政策都必须在“作为”与“不作为”之间取得平衡,都反映了两岸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亦即:政治与社会层面共同构筑两岸关系的时代。本文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轴线,勾勒出当前政治面与社会面交织而成的当前两岸关系特征,另外,也以“青年世代”为核心,论述两岸当局在此刻处理两岸关系的做法及策略。本文认为,两岸关系从政治认同的论争,到青年世代的政策安排,乃是凸显了上下层两岸关系在当前的融合,而执政者如何从青年世代的政策安排淡化政治认同之争议,更是推进两岸关系、主导两岸议题的关键因素。”文章内容如下:

  一、从“蓝、红、绿”到“绿、红、青”的两岸关系发展轴线

  自两岸分裂分治以来,政治认同的论争向来都是台湾与大陆当局无法回避之重要议题。两岸在1992年建立“九二共识”后,两岸关系开始被认为具备政治表述的弹性空间,是政治认同能取得最大公约数的契机;不过,随后民进党于2000年执政,陈水扁对本土意识的着力,甚至在第二任任期更积极推动“台湾正名”相关政策,①在台湾又加深了统独立场之对立,并扩张蓝、绿、红间的距离。大抵来说,从1992年到2008年的16年间,两岸关系可谓长期聚焦在上层政治关系的互动模式,随着领导者的主导以及政治对话之缺乏,政治认同乃是持续纠葛在两岸关系发展脉络,并成为推进两岸关系的一项费解议题。

  两岸关系再起明显变化,乃是在2005年的“连胡会”之后,而到了2008年,国民党重回执政,两岸间政治的认同争议获得缓解。随着马英九上台,两岸间多项事务来往的大门被打开,②大陆方面的让利,使两岸政策逐渐落实了“实质”、“具体”、“制度红利”等目标,在马英九执政初期,其以诉求“经济议题”来淡化认同问题的做法,创造了“两岸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对立政治认同的中间选项的可能,使经济发展实益超越政治认同之纷争。

  当然,在台湾,蓝绿之间在统独争议上的对垒,也是基于社会上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并非立即能得到化解。不过,到了2012年,马英九获得连任,代表两岸经济发展这个中间选项获得了肯认,并加强了经济议题得以搁置统独争议的力道。如当时马英九在胜选后所言:“人民也肯定我们搁置争议、争取两岸和平,把危机转变为商机。”道出了执政者在不谈及主权争议等认同问题下,开创两岸开放的经济实益的两岸关系推进模式。当然,2012年能够成为一个重要关键时刻,更因为民进党终须正视大陆事务乃无法回避之课题。③在该时,长期主张去中国化的民进党于谢长廷2012年10月访陆后,④可谓正式激起了民进党领导层具体开展民、共交流各项内容,⑤并争相竞逐两岸政策的发言权。例如,时任党主席苏贞昌除了恢复中国事务部的运作外,更筹划组成中国事务委员会,希望能为民进党在两岸互动上找到一个新的方向,甚至表示“愿以党主席身分访陆”;另外,2014年1月中,蔡英文由“小英基金会”执行长林全率团访中,更被认为是要加入党主席选举以及当时为“总统”大选铺路的重要举措。当时,蔡英文具体表示,“两岸以专业导向的交流活动增加瞭解,才能打开两岸交流的局限性”,足见其面对两岸新局势所产生的转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