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评智库:台湾疫情非传统安全与两岸抗疫

http://www.CRNTT.com   2022-11-06 00:03:20  


 
  一方面,在两岸共同应对疫情防控方面,可建立两岸公共卫生合作的多元化、多层级、常态化治理机制,稳固制度化合作的形式和效果。由于两岸目前的政治形势和民进党当局单方面拒绝交流的态度,短期内在官方层面实现两岸疫情共同防控的安全机制建构暂无可能,但两岸民间可以成为疫情防控合作机制建构的先行者和践行者。民众对于疫情的威胁感受更为真切,对于当时当地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生活物资、心理辅导等更加清楚。因此,直接通过民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起一定的互助、互通平台和渠道,能够有效、快速地帮助受疫情困扰的民众,满足他们的即时需求。就在此轮疫情肆虐台湾之际,岛内快筛试剂告急,一些台企就尝试与大陆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商洽和对接,通过商业渠道购买方式来满足岛内一部分快筛试剂的缺口。尽管民进党当局对台企从大陆“进口”的快筛试剂要求申请“专案进口”,会较为严格地审查来自大陆的快筛试剂,相当于多设置了一道程序,〔50〕但至少没有公开称要禁止快筛试剂进口。〔51〕这向两岸民间释放了一定的疫情防控合作空间。未来可以此入手,通过社会化、商业化渠道建立起常态化的交易机制,建立两岸在疫情防控和防疫物资交易方面的民间平台,一定程度上缓解台湾民众的燃眉之急。伴随着民间互动往来越来越频繁化、常态化,一些长期的交流互动形态会形成固定的形式,这种固定的形式在经过两岸共同认可和确认后,便形成了常态化的民间机制。而如果要让这种机制发展得更加正式和规范,必然需要官方的确认和授权。通过民间互动的扩大化、常态化,以及疫情发展形势的推进,两岸的官方互动也是大势所趋。当前两岸在官方层面的互动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其根本原因仍旧是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加上民进党当局对大陆屡屡恶意相向,致使本就崎岖的两岸关系更加脆弱。因此两岸首先需要改善的就是增强互信、加强交流,从“安全困境”转为“安全信任”,建立安全互信的机制,〔52〕采取多步骤、渐进式的互动和建立信任与安全措施(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CSBMs)〔53〕来降低两岸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而再推动和扩大其他行动机制的互动和建构。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态势和两岸民间的迫切需求,建立两岸共同的防疫安全机制不仅是外部环境的要求,也是内部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两岸也可通过共同参与国际卫生组织和相关防疫的国际会议,加强经验交流,为建构两岸间的防疫安全共同体提供经验借鉴。巴里·布赞和奥利·维夫提出的区域安全复合体(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RSCT)理念,以安全为区域的边界,而非以地理范围为划定依据。〔54〕这种以功能的划分为依据来建构安全共同体的途径,避开了两岸在敏感议题领域的争议,为建构起两岸间的防疫安全共同体提供了支撑。从目前来看,新冠疫情短期内不会消亡,而且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其扩散的范围和力度都将会进一步增大。在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原则的前提下,大陆可支持台湾以“中国台湾”或适当的名义参与WHO等国际卫生组织。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来提升两岸共同抗疫的成效,也将两岸抗疫的经验向国际社会传播和交流。未来,两岸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建构起两岸抗疫共同体,真正实现共同抗疫和两岸命运与共。

  五、结语

  在岛内目前的疫情形势下,如何有效保护台湾民众的生命安全,控制疫情持续蔓延态势,是当前台湾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疫情在台湾社会的肆虐实际上也为两岸实现共同抗疫、打开交流渠道、恢复常态互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未来两岸可在对疫情以及防疫措施形成共同认知的基础上,以保障两岸民众的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不断提升两岸合作抗疫的互动性和互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效、多元、常态化的两岸共同防疫机制。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抗击新一轮的疫情发展,也为两岸安全互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疫情安全问题困扰国际社会的形势下,继续加强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必然有着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