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探讨

http://www.CRNTT.com   2023-05-25 00:01:57  


 
  马英九在《八年执政回忆录》中说,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台湾没有独立与否的问题,只有是否再统一的问题”,但统一“方法要和平,程序要民主”。⑤不同于李登辉执政时期国民党对统一“只说不干”,名为以“一个中国为指向”,实际上却谋求“两个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不切实际的“务实外交”,马英九执政时期以“不统、不独、不武”这一貌似平衡的口号,刻意淡化其不排除两岸最终统一的初衷。实际上,所谓“不统”是不追求统一的意思,所谓“不独”则是不接受“独立”选项,虽然“不统”列在“不独”之前,但马英九对统“独”这两个选项的态度是不同的。如果对比国民党在李登辉和马英九执政时期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异同,可以看到两者的差异不在于对未来统一目标的承诺程度,而是如何界定两岸在统一前的政治关系以及推动彼此交流的态度上。李登辉的基调是“两国论”(从“阶段性两个中国”到“特殊国与国关系”),并通过“务实外交”,追求其他主权国家对两岸公权力的“交叉承认”和国际组织对两岸“双重代表席次”的接纳。对于两岸经贸交流,李登辉秉持“戒急用忍”的保守政策,并以中国大陆承认台湾为对等的政治实体、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不在国际社会“打压”台湾作为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前提。与此相反,马英九明确表明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接受“九二共识”,恢复两会交流协商机制,建立陆委会和国台办的联系沟通机制,推动两岸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同时,主张两岸在国际场合“和解休兵”,不主动改变台湾对外交往的现状,以变通名义参加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

  三、台湾内部围绕“九二共识”的党派之争

  2016年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继承了民进党的“台独”政治遗产。虽然蔡英文提出要在“中华民国宪政”框架内维持两岸关系的现状,理解和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了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的“历史事实”;但她未能明晰“宪法”所隐含的“一个中国”内涵以及共同认知中的“同”究竟是何含义,较之前民进党领导人谢长廷在2012年所提出的“宪法一中”的政治主张和施明德、洪奇昌、陈明通等人在2014年提出的带有试探意味的“大一中架构”,仍有不小差距。在蔡英文上台前,曾一度使用中国大陆或对岸指涉大陆方面,在其上台后的第一个“双十”讲话中,还绝无仅有地使用了“大陆当局”这一术语,而不是称之为“中国”,似乎有意避免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直接挑战,但她却拒不接受“一中”框架,也不愿明确表明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这一根本性质。到2021年发表“双十”讲话时,更提出所谓“坚持自由民主的宪政体制,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坚持主权不容侵犯并吞,坚持中华民国台湾前途,必须要遵循全体台湾人民的意志”的主张,比李登辉的“两国论”走得更远,导致两岸的政治互信丧失殆尽。众所周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后,“中华民国及其政府”就结束了其原有的历史地位。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的历史巨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疆域并未由此发生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包括对台湾的主权。⑥

  2023年3月27日,马英九在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近七年后首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进行为期11天的返乡祭祖、缅怀历史之旅,再次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在3月28日参访中山陵时,马英九虽然不像连战2005年前往悼念孙中山先生题词落款时写下“中华民国九十四年”的字样,但在中山陵题词“和平奋斗,振兴中华”落款时也留下了“百十二·三·廿八·二○二三”的弦外之音,反映了国民党政治人物对“中华民国”仍然存在、在法理上仍然代表全中国的执念。与此类似,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林郁方在2016年11月陪同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访问北京时表示,如果台湾方面没有“各自表述”的空间,就无法接受“九二共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