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徐博东:中共对台方针政策发展脉络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32:33  


 
  三、“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邓小平创造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的基本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对台工作的根本方针。

  所谓“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自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之后,迄今已过去近27年了。27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过中共领导人的一再阐述,“一国两制”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两制并存,高度自治;长期不变,共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中共摒弃了“文革”时期的极“左”路线,重新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构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和平共处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其理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用“一国两制”模式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实践意义呢?至少有如下数端:

  一是避免同胞相残,增进民族团结;

  二是消除战争隐患,永享安定太平;

  三是节省无谓开支,有利民生福祉;

  四是经济科技互补,共同振兴中华;

  五是真正当家作主,共享大国尊严;

  六是稳定台海局势,促进亚太和平。

  总之,以“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它的好处,它的实践意义当然不止上述几点,有许多无形资产是无法估量的。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原本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由于台湾方面并未积极响应,致使两岸统一迟迟未能取得进展,但却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的问题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这就为今后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一)“江八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在新形势下的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会公报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是我们的基本政策”。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江八点”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新的对台方针后,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到90年代中期,对台工作所面临的总体形势是:一方面,两岸关系的发展势头良好,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因素在增长;另方面,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也在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试图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与遏制中国。

  从有利因素来看:

  (1)、中国大陆自7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改革开放路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期间尽管发生过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西方国家曾一度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但到90年代中期,大陆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经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政局稳定,这就为继续推进对台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

  (2)、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11月台湾当局终于被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从而结束了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的状态。此后,两岸民间往来及各项交流渐次展开并日趋热络,两岸经贸迅速发展,间接“三通”出现。从1991年起,两岸开始了事务性商谈,台湾当局长期坚持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被打破。及至1993年4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岸政治谈判的紧迫性已日益突显出来,并成为现阶段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