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葛剑雄:任何政府都会利用民族主义

http://www.CRNTT.com   2008-12-28 10:26:37  


葛剑雄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次观念和社会的变革能够与改革开放相比。
  中评社广州12月28日讯/此间新快报报道,“以前讨论国民性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2月27日上午10时,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做客岭南大讲坛时,以对“国民性”的认知这个命题开始了他《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的演讲。

  中国的很多历史记载并非真相

  自鲁迅严厉抨击“国民性”以来,“国民性”这一概念几乎成了一种贬义。葛剑雄认为,“国民性”这一概念,更麻烦的是它空泛抽象,所指不明。他说,对于“国民性”,并不是找到国民共有的特点,然后以此界定就可以的。比如,说中国人“勤劳勇敢”实际上毫无意义,因为别人同样也勤劳勇敢。他说,以前讨论国民性时,犯了几个认知错误。比如以偏概全——将某一种行为或现象普遍化。他说,无论是考察国民性还是文化,都不能仅仅根据某些人的话和某些例子定义,而是应该在存在一个参照物做比较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结论。找一个“典型”来研究的方法也是错误的。一些中国人似乎非常乐于引证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葛剑雄认为,这取决于这个外国人有多了解中国。那么历史记载呢?葛剑雄指出,作为一个有几千年专制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很多历史记载并不能反映事实的真相。

  在回答听众关于民族主义的提问时,葛剑雄认为,只要世界上还有民族的区别,民族主义是很难避免的。任何政府都会利用民族主义,不过应该有一个度。但中国人没必要和韩国人在历史解释上计较,他们对历史的夸张可以理解,我们不是也很夸张吗?何况,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贡献的。在这个问题上要站在国家利益上,而不是逞一时之快。

  古代的“孝”是一种社会需要

  “国民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何捕捉?葛剑雄认为,对于华夏诸族来说,共同的文化特征集中反映在天下观、伦理观、义利观和信仰观上。

  葛剑雄认为,文化的基础是生产和生活。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他们的文化被改变了?原因不是他们想改变,而是地理环境、生活空间改变了,他们要想维持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很难。即使老一代还想坚持,从小就在新环境里长大的年轻一代也不干了。

  接着,他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指出,特定的文化观念不过是一种社会需要,他说,像“孝”这种东西,在古代不单单是一种亲情,而是一种社会伦理,甚至成为法律,但它的起源实际上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特点有关。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没有断裂和跃迁,而是一种周而复始的重复,老人的经验极为重要,尊老就是在这种层面上形成的。而老人得靠儿子供养,儿女还得靠家族,所以中国人形成了家族观念。而家族要繁衍,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就在这样的需要下形成了。

  唐太宗发命令要寡妇改嫁,而在宋以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却鼓吹得很起劲,葛剑雄认为,这是因为唐朝的人口不多,但宋以后人口已经太多了。

  正因为文化、伦理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葛剑雄指出,改革开放后,以往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现在的社会结构里,已经不可能“以孝治天下”了。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