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日对华态度调整 真心还是权谋

http://www.CRNTT.com   2009-01-03 11:35:58  


 
  基于此,上述三名首相无不把精力集中于内政,而无暇顾及外交。在对华态度上,三者都倾向于采取相对稳健的态度。因为三者明白,节外生枝幷不利于其政权的稳定。与此相反,如果善于与邻国沟通和对话,还可作为刺激其支持率上升的武器。“修宪内阁”首相安倍之所以部分“修订”其史观、积极主张推行“价值观”外交的麻生上台后之所以避谈其“自由与民主之弧”的外交构想,其道理也在于此。至于以“背水一战”为标榜,但在实际上是在推行无为而治的“协调型”政治家福田首相,当然更不希望中日两国此刻增添新麻烦。 

  由此可见,小泉下台后中日关系之所以能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小康状态,幷非由于其接班人较为“亲中”或对华态度有着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变。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两年多来日本大众传媒对中日首脑之会谈,最喜爱使用的标题之一是“日中(相互靠拢)演出”,有意无意向读者传达如下的信息:“这是一场外交秀”。在这一点上,北京与东京的舆论导向,不能说是差距不大。 

          媒体报道基调迥异 

  有关中日两国之相互报道,如果我们予以追踪与仔细分析,两者之差距就更大了。也许最能体现两者落差的是有关“速冻饺子中毒”的事件。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主流媒体基本上是停留于对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简单叙述。与此相反,在2008年1月底有关事件曝光之后,日本大众传媒则近乎于全力渲染有关事件。在最初的10多天里,“中国毒饺事件”每天都成为各报的头版头条新闻。至于电视,更是日以继夜的反复报道,其间不乏不负责任之煽情言论。一刹那间,“中国产食品”成为了“有毒食品”的代名词。从一般面对小市民的大小餐馆到学校的食堂,纷纷在其显着的紧急布告栏或小黑板上,声明已停止(或从未使用)中国产的食材或配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谈中国食品色变”的气氛中,部分日本媒体还将此与北京的空气污染相结合,质疑中国办奥的能力,或者进而谈论中国人的“国民性”。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外交舆论调查发现有66.6%的接受调查者“对中国没有好感”而达30年来的最高点,显然与上述的舆论诱导有关。 

  不仅如此,留意中日关系现状与发展的人士不难发现,在中日首脑频繁互访,合唱“战略性互惠关系”主旋曲的同时,一部分日本媒体和智囊却以压力集团自居,发表激进的言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抨击“弱势首相”对中的“软弱态度”,但认真分析,其实是在从侧为正在进行艰苦谈判的日本官员加码,为正在“演出”不便提出高额要求的首脑喊价。一名著名学府的教授在细数北京对东海油汽开发问题、毒饺问题和日本入常问题的态度与“战略性的互惠关系”不相配称时,便露骨地亮出了“靖国神社参拜牌”。对于时任首相表示不做对方不高兴的事(不参拜靖国神社)的态度,他便持有异议,幷指出:“在外交问题上,有时就是不能不令对方感到不愉快。” 

  至于猛打“西藏牌”的日本传媒,例子就更多了。一名以自由派自居的报人就吁请北京以日本在“满洲事变”(指“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孤立境地为前车之鉴,妥善处理西藏问题,俨然是将上述截然不同的两者等同看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