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欧洲调整对华政策 渗透失望与不满 | |
http://www.CRNTT.com 2009-01-19 00:15:47 |
两份对华政策文件的不同基调 欧洲对中国看法的修正不能不反映在欧盟对华政策上。遥想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欧关系的进展取得了质的飞跃。中国坚持并深入改革、开放及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建设性的贡献获得欧盟的肯定与称许。欧盟认为应以“进一步提高与加强对华关系”来回应中国“史无前例的变革”。 1998 年,欧盟主动提出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欧盟委员会在有关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变革是激动人心的,与这变革同步的是向公民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也是相当可观的”,“中国正在本地区及全球舞台上推行日益成熟与负责的政策”。 8年以后,2006 年底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以“更紧密的伙伴与扩大的责任”为名的对华政策文件则引人注目地改变了调门,标示欧盟对华政策思想的某种阶段性的变化。报告虽说提及中国经济上的发展,但更多地抱怨中国对欧的“不公正竞争”,强调中国要与欧洲平分利益,并专门附加文件,列出一个长长的要价单子,索取中国“对欧开放市场,公平对待欧洲”。文件对中国国内形势也有半吞半吐的肯定,但更不惜笔墨,大段论述中国的问题,颇有自上而下指点与警示的味道,其中还称“中国领导人每日都行走在复杂多忧的道路上” 。在国际问题上,报告也极具匠心地写道,中国“执行主动、微妙的外交政策”,既明指中国致力于扩大国际影响,又暗示中国有专为自己的精心策划。 前后两份文件的差别清晰地表明欧盟对华政策演变的轨迹。在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深刻、难以阻挡的变化中,欧洲对自身处境以及与他方关系的感受和对策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开步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欧洲心目中,曾是一个相当稚弱需要指导,却令人喜欢、寄于期待的少年;而三十年后的中国于欧洲的眼却成长为一个自信、自主、不肯听命于他人的壮汉。 欧洲调整后的对华政策由此渗透出一种失望与不满的情绪,增加了控制、索取的成份。双方的磨擦点增多,克服矛盾的难度更大,关系的进展较前滞涩。近两年来,关系的困难较多地表现在西藏问题上,不少欧洲人坚持对达赖与西藏实况的误解,一些欧洲领导者一再坚持会见西藏分裂运动的领袖——达赖,给他以政治上的支持,损害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核心利益和中欧关系的基础。欧盟和欧洲一些国家领导人置中国首要安全关切于不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自然引起中国当局与公众的正当愤慨,使欧中关系面临困境。他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努力将中欧关系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欧关系走过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下丰厚的成果,也经过了一些波折的磨练,存有克服困难的经验。当前,中欧皆处于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双方理应接力过去传统,继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中欧间也有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难以数清的合作与协商专案作为维系与推进双方关系的强力纽带。在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及国际安全等严峻挑战中,中欧间有共同或相似的利益与追求,合作、协商余地广阔。鉴此,中欧有理由,也有能力度过困难时期,使双方关系转阴为晴。当然双方必须从当前形势中汲取经验,更注意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为发展关系的准则,这是关系改进以及长期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可靠保证。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