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香港经济:问题是什么 出路在哪里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15 00:06:04 |
本文出版时,已经过了春节,应该是香港新一轮裁员和倒闭潮的开始。经过这一番清洗,剩下来的企业,大都有其一定的活力,是特区政府开始启动刺激经济的各种措施的时候了。 支持企业从资金入手 对于刺激经济,市上有两派的看法,一是刺激消费,二是支持企业。在香港,因为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是进口,刺激消费,对本地经济拉动不大。根据很久之前的研究,消费一元,对经济的作用不到七毛钱,不是乘数效应,而是除数效应。我相信,以香港今天93%的GDP是服务业的情况来说,除数效应更大。所以,发消费券之类的建议,除了少数利益集团于短暂时间之内可能得到不多的利益之外,对就业和GDP的增长,帮助微乎其微。至于支持企业,却因为不少企业的市场在港外,市场不景,订单不来,也无可奈何。因此,支持出口导向企业的方向,是转型面向内地仍然不算太差的市场。总的来说,企业面对的问题,除了市场之外,更迫切的是流动资金短缺,所以支持企业的入手点,应该是帮助它们有流动资金去做继续生意。支持的重点,则是最能创造就业的中小企业。 海外的市场虽然萎缩,但需求仍然存在,尤其是港商于内地生产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须用品,可观的需求不但会继续存在,而且更因为经济不好,外国消费者更加需要购买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再加上海外订单于去年中已经开始大幅减少,大半年来,主要是卖存货。现在存货已经清得差不多,再不落单添补,很快没会无货可卖。因此,今天依然生存的海外买家,亦即较有实力的客户,于二三月间,一定会再下订单。订单来到这里,原来的供应商已经倒闭了一大批,到时幸存的厂商,生意甚至有可能比以前更好;而因为供应少了,竞争没有以前那么激烈,利钱也不会受挤压。此外,更因为人民币不再不断升值,厂商的汇水风险也会下降,生意更加好做。古语有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来幸存的港商,今年的生意,不会太差。 问题是,海外客户的订单,港商敢不敢接?接了之后,有没有资金去完成订单?前者是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的业务范围。它是公营企业,特区政府最近已经把它的最高承保额增加至300亿,让它可以接受港商更多的投保。但是,保险局是一家自负盈亏的公营企业,我们一方面应该要求它不要改变数十年证实成功的审慎批保政策,以免带来无谓的亏损;而另一方面,作为公营机构,盈利并非其经营目标,政府可要求它在投保客户和承保额增加,因而收入增加,但固定成本相对稳定的新环境中,尽量降低保费,降低出口港商的经营成本。 有了出口信用保险局的保单,香港的银行一般会视之为抵押品,对企业提供融资。如果内地的银行,或者香港的银行在内地的分行,也有同样的政策,对港商当有更大的帮助。这一点,有待粤港双方马上进行协商,并且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准。 事实上,香港的经济活动中,有更多的业务是在港内进行的。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普遍收缩对客户的授信,大量的三角债正在累积。企业之间你拖我,我欠你的,弄到大家都银根紧缩,整个市场都在收缩,恶性循环出现,最后大家都收不到账款,也买不到货,仓的存货不知卖给谁。这里其实大家都有钱,也都有值钱的存货,更有生意可做,但都冻结在系统中,大家都没有头寸可用,货物和服务不能流转,导致集体死亡。 对企业三角债支持的方法,在于发票贴现。简而言之,是以企业应收未收的资金流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这业务,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很长久的历史,并非什么金融创新。对银行来说,它严格控制着贷款企业的资金流,根据生意的上落,收放自如,风险十分小。前几年香港已经有一些银行尝试推广这业务,但是由于内部工序繁琐,人力成本高,利润低,因而不太着意去推而已。通过全港银行大力推广发票贴现服务,三角债的魔咒得以解除,企业都有钱付账,市面的银根马上全面松动,整个市场便即时盘活了。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