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两会效应 回应敏感问题凸显透明

http://www.CRNTT.com   2009-03-09 15:25:19  


两会期间,一些敏感问题实现了透明化。
  中评社北京3月9日讯/《中国青年报》今天登出曹林的文章“回应敏感问题凸显透明”。文章表示:“记者喜欢跑两会,公众喜欢看两会,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会是新闻的盛宴,是公开的盛宴,是信息超常透明的舞台——在代表委员问责、媒体云集、公众紧逼的‘两会效应’下,一切敏感问题好像都在脱敏,一切惯见的障碍和禁区仿佛都在打破。”文章内容如下: 

  典型表现在许多地方领导对一些本地“敏感事件”毫不遮掩地回应上。在回答记者“周久耕是如何处理的”的提问时,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坦诚相告“已被立案审查”。被追问对自己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时发生的“弑师案”一事看法时,如今已是山东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没有避谈自己的评价。还有,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从容回答记者对出租车罢运的提问,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不等媒体提问就主动反思起瓮安事件的教训。 

  这种“脱敏”证明了一个常识:这世上本来没有什么敏感问题,敏感从来都是刻意遮出来的。谣言止于公开,同样,敏感也“脱敏”于透明。有些问题所以变得很敏感,使政府陷于被动,让官员如临大敌,不是问题本身有多麻烦或易成为不稳定因素,而在于政府的刻意遮掩和故意隐瞒。越瞒,越讳莫如深,越给公众传播“官员在说谎,政府想瞒报真相”的恶劣暗示,越强化了社会“其中必有见不得阳光的利益”的印象,于是就成了敏感问题。丑越遮越丑,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你根本也遮不住,越遮越让人逆反。 

  比如前段时间“浙大院士涉嫌剽窃论文”事件的遮掩,就使这一普通学术丑闻成为一个敏感事件——不过,此次参加两会的两位浙江大学的人大代表倒没有讳言,向媒体通报了调查经过和结果,幷表示,不再续聘卷入剽窃事件的院士。这种公开,幷没有影响浙大的形象,也没有激起舆论新一轮对浙大的质疑,而是回归为普通学术不端事件。自己不刻意遮掩,话题自然就脱敏了。 

  同样,薄熙来、石宗源还有南京市对本地负面事件的坦然面对,展现了一种自信,幷寄望于这种自信能赢得公信。官民坦诚相见之时,还有什么敏感不敏感。不仅是两会政治中要有这种坦诚相见的良性互动,日常政治中更不应该遮遮掩掩。 

  两会媒体云集、氛围开放,起码是给一些敏感话题脱敏的时机,是地方政府以公开进行“重树形象”的公关机会,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