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多管齐下 应对通胀预期

http://www.CRNTT.com   2009-07-21 10:48:15  


价钱会不会跳得更高,民众拭目以待。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讯/6月份,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下降1.7%,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下降7.8%,比5月同比下降有所扩大,经济似乎仍处于通货紧缩时期。有人则根据天量信贷投放规模判断通货膨胀将很快到来,提出要防止通货膨胀。中国证券报发表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陈炳才文章表示,由于信贷投放巨大,加上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和政府一揽子计划的资金投入,今年第三季度末以后,通货膨胀有可能再度出现。

  原因在于:一是全球解救危机的方式将导致物价上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亚洲国家采取的是紧缩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而这次危机采取的是宽松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大量货币的投放,必然带动未来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尤其是在救助措施中,非危机国家的救助针对的是实体经济,将直接推动实体经济的价格上涨,或者说非危机国家要先于危机国家而出现物价上涨。二是受美国、欧洲金融监管政策调整的影响,全球资金将流向发展中国家。本次危机所导致的金融监管调整,将大大抑制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投机行为,可能使投机资本更多趋向没有严厉监管的大宗商品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将推高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膨胀和货币扩张。三是中国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加速扩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9月以后中国跨境资金净流入大幅度减少。今年4月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不再恶化,中国经济的好转逐步吸引资金大规模进入。6月份,中国外汇占款新增2900亿元(外汇储备增加421亿美元),回到了2008年9月之前的状态。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不可能再继续通货紧缩的状态,预计进入第三季度末尤其是第四季度,中国即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四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将带动国内通货膨胀。五是货币政策的效应期限将推动通货膨胀。

  文章认为,应对通胀预期,不宜直接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入手,而是应从其他政策入手。即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更多运用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政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从外围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辅助以汇率和利率、存款准备金和监管政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辅之以结构性调整政策。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幅度收窄到5%之前,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应让监管部门提示商业银行注意信贷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项目的偿还风险;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控制项目信贷风险,原则上不采取行政手段去控制信贷规模增加。同时,可通过汇率的升值和利率降低,减少套利资金进入,减缓外汇储备的增加,有效预防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

  其次,多用、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将需要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民生投资项目由中央解决。预防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是吸收流动性,这有三个途径:一是财政吸收,二是资本市场吸收(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三是提高存款准备金,让资金闲置。资本市场吸收流动性的潜力很大,但带来的问题很多;提高存款准备金吸收流动性在某种意义上是资金的浪费,因此笔者认为,财政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民生投资、建设或社会保障是预防流动性过剩的长期途径。建议财政向中央银行发行特别国债,资金来源为存款准备金,或者人民银行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财政向商业银行定向定额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国务院部署的投资项目和工程,但资金来源没有落实的项目,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电网改造、水利的改善、江河治理和环境整治、中西部地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这类投资的回收期限可以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