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东盟自由贸易协议要破若干瓶颈

http://www.CRNTT.com   2009-08-18 14:02:16  


8月14日,在泰国首都曼谷,泰国副总理戈沙?沙帕瓦苏(左六)、东盟秘书长素林(右一)与东盟10国经济部长等在第41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开幕式上合影。
  中评社北京8月18日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一个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4.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贸区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在欧美市场需求大幅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将为中国拓展国际贸易空间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与东盟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紧密的合作,除了地缘政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两地在资源、市场等方面高度互补。

  当然,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并非没有争议,由于中国与东盟都严重依赖出口,并且都以欧美为主要市场,产业结构相同,倘若仅仅开放商品和服务,难免引起东盟各国产生“成为中国商品倾销地与原料附庸”的担忧。当前,东盟在华投资有500多亿美元,中国在东盟的投资是60亿美元左右,与2004年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和2007年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不同,《投资协议》的签订,无疑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合作的层次。通过相互投资,中国与东盟的企业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企业也能为东盟创造就业和税收,从而实现双赢。

  但必须指出的是,东盟与中国的合作,仍有若干关键环节需要打通,例如基础设施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对接,以及商品流通网络的建设等。不然,这种互补仍然停留在潜能上,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文章分析,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交通网络的建设必然是区域一体化的先导,但中国-东盟的交通基础设施显然无法满足自由贸易的要求,一方面是国内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是中国-东盟之间的基础设施连接有很大的缺口。就铁轨一项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就在轨距、信号等方面存在几种标准。无疑,在这个问题上要求各国政府协商进行交通标准化改造并不现实。更为可行的思路是打造中国-东盟共同的基础设施金融平台,通过提供资金的方式规范新建交通设施的标准。当前,中国政府已决定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但必须看到,东盟各国未必能接受政府资金注入,更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将共同基金向中国以及东盟的民间资本开放,形成共享的金融平台,并通过基金的股份合作,加强路线规划和建设标准协调。

  作为贸易和投资的中介,货币可兑换有利于推动中国和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有利于减轻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降低企业成本压力。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2311.2亿美元。这个金额如果以人民币结算,超过1万亿,而且人民币目前已经成为东盟各国的“硬通货”。加上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而且在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有负责任的表现,这些条件都为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奠定基础。但金融业对外开放,必须以对内开放为前提,因此,在发展民间金融方面,中国必须加快步伐。

  此外,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几乎全部由发展中国家构成,这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机遇,又带来一系列合作的隐忧,事实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强势的国际贸易企业以及成熟的贸易规章体系,这就意味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需要通过组建具有公共品意味的大流通平台来加以促成。并且,在法律法规的接轨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文章最后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两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种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双方都存在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政府之间不断加强沟通,通过自我完善突破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