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内地汉字应用 必须“识繁”吗

http://www.CRNTT.com   2009-08-19 14:27:10  


在内地简体字稳定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除带来不必要负担,还可能影响交流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讯/《光明日报》今天刊登评论员李蹊的文章“汉字应用不必‘识繁’”,文章表示,“…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在简体字通行、稳定的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或者退一步提倡认识繁体字都是没必要的折腾,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负担外,还会影响交流,进而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化等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内容如下:

  8月1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意见。此次规范汉字表内有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照表,但是国家语委负责人明确表示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于是,又有人提出“识繁写简”是可取之道,理由无非是一方面在学简体字时不丢繁体字的老根儿;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新世纪的文字理念,承认书写简体字已被人们所接受并形成了习惯。 

  表面上看,这种主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细想来,殊无必要。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认识繁体字又有何必要呢?认识了不使用,如同买了一个工具却闲置,久而久之,只能被忘记或者丢弃。有人说,认识繁体字可以读古书,可以传承文化。其实,读古书读的是古人书中道理,而不是他书写的文字。现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不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是因为不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因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苏培成曾说过:读古书的门槛不在文字,而在语言。语言文字是向前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以为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的思路未免简单了些。相反,如果一个人懂得古代汉语,即使简体字版的古书,理解起来也不会有阻碍。说到底,能不能读懂古书,关键在自己的学问,不能读不懂就归咎于简体字。 

  当然,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如果从个人文化修养的角度来讲,认识繁体字,甚至认识小篆、大篆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日常语言生活应用中,则无需强调必须认识这些,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汉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必然追求更方便合理的使用。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规律。新中国建立之初,成人文盲率占80%以上,汉字繁难,应当改革,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推行简化字成为必然。据统计,《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是每字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数每字为8画。笔画减少后,书写效率明显提高,为当时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说,简体字在国民教育水平提升及社会生活便利方面功莫大焉。现在,在简体字通行、稳定的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或者退一步提倡认识繁体字都是没必要的折腾,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负担外,还会影响交流,进而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化等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