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欧洲前途 光明还是暗淡

http://www.CRNTT.com   2009-08-31 00:46:51  


 
  诚然,近些年来,以“社会福利国家”为实质内容的“欧洲模式”面临着一大堆难题:经济缺乏活力,财政不堪重负,社会呈现惰性,甚至连模式本身的上述核心原则都难以坚守——欧盟主要国家内部的社会不平等程度都在加剧,加上最近20年国际大环境中“资本”对“劳动”占据明显优势,有人进而全盘否定“欧洲模式”下的“社会福利国家”;还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和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学不起”、学不到本身“面善”的“欧洲模式”。而现今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模式”的出现,让欧洲人尤其感到不安。

  如果“中国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宗教优越感、发展模式、价值观等一系列根本的东西都会被证明仅仅只是“一种选项”,而非“唯一真理”。欧洲人更担心“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他们认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等级体系中,中国的发展将伴随着一个“非民主的”、“非自由主义的”国家的兴起,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与西方竞争的、可以为其他国家借鉴的独特的秩序政策模式。这是他们所不愿乐见的。但是欧洲人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更大努力,有效地保持和进一步改善“欧洲模式”的本质积极因素,才能巩固和加强它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此,欧洲人正在努力改革和联合,而欧洲的前途正系于改革和联合。

  欧盟存在三重价值

  以2009年4月伦敦20国首脑会议和6月叶卡捷琳堡“金砖四国”首次峰会为象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似乎正在开始酝酿出现新一轮的大变动,趋势是“新兴国家”走向“崛起”,西方国家地位相对下降,欧洲人对此特别敏感。在这一走向世界新格局的大变动中,中国和欧盟是两个备受重视的实体,不过是从两端受人关注,即世人普遍“看好”中国,而不少人“看衰”欧盟。许多人预测中国在明年(2010年)就将赶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背景下,欧美西方国家和集团对中国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2006年10月欧盟出台的强调“责任”和“竞争”的对华政策文件也许是这方面的信号之一。他们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中国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有价值的经济伙伴;又是经济、工业和能源资源领域的竞争者,是政治和战略上的“对手”甚至“威胁”。而欧盟及其成员国则特别担心它们在国际外交诸多方面的影响会随着中国影响的扩大而缩小。在可测将来世界经济四强(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的名单中没有一个国家来自欧洲。最近的国际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减少欧美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所需的实力、信誉和道德力量。再考虑到欧盟国家经济长期不振,欧洲一体化进程近年连连受挫(例如《欧盟宪法条约》和《里斯本条约》2006年和2008年先后被否决),欧洲内外一直有人对欧盟的前途心存疑虑。

  然而,笔者并不那么认同某些过于高估中国、低估欧盟的观点。迄今为止,中国的迅速壮大主要来源于经济成就,而不是军事强制力,也不是文化感召力,更不是政治意识形态吸引力。但是即使在经济领域中国也依然存在着不少难题,更何况在其他方面更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做。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至于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当今中国不仅没有足够的政治意愿来充当“国际领袖”,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担当这一“领袖”角色,更不具备全球性大国的内部制度条件。至于欧盟,虽然它的力量相对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欧盟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世界经济方面是一支“稳定的力量”;在世界走向多极化、多元化进程中,在发挥国际问题调解人、仲介人作用方面,以及在担当“南北桥梁”角色领域内,欧盟是一支“平衡的力量”;欧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福利国家”模式,并以“欧洲联盟”的形式在世界区域整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些方面,欧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有人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时出现的挫折甚至失败往往报以不屑的眼光和嘲讽的口吻。其实,人们应该知道,这是一桩在欧洲众多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目前是27个国家)之间进行的伟大而又艰难的事业。欧洲一体化能够进展到如今这般地步,例如“我们之间再也不许发生战争”的新政治文化早已被西欧国家牢牢地接受,欧盟成员国的经济立法大约已有三分之二来自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这实在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欧洲也许又一次在为未来人类社会试探开辟一条新路。恰当地判断欧盟,也有利于中欧关系的发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