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中国比肩美国 大势难阻

http://www.CRNTT.com   2009-09-29 12:13:19  


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日渐实现平等。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讯/“中国相较美欧不仅具有抵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体制性优势,而且相对保守的金融发展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躲过了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在美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国际经济格局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洗牌。也许,对美国的竞争对手来说,现在正是超越美国经济,重绘世界经济版图的难得时机。”《大公报》今天登出章玉贵的文章“中国比肩美国之势难阻”,作出上述判断。文章内容如下: 

  自由市场经济在21世纪的失败,不仅预示着一向优越感十足的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空前危机,更在某种程度上衬托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预计这场危机过后,世界经济的力量中心将在业已呈现东移的趋势基础上加快向东方倾斜。全球经济将构筑新的均衡。

            经济中心逐渐东移

  次贷危机以来的经济表现证明,中国相较美欧不仅具有抵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体制性优势,而且相对保守的金融发展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躲过了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如今,在美欧一片衰退的哀号之中,中国仍有望保持8%的经济增长。面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国是做了长期应对困难准备的,预留了足够的政策空间,可以根据形势变化随时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在当前日益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能够有如此底气和信心就是得益于中国并没有追随美欧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促使世界经济中心向东方转移。自1990年以来的短短19年间,中国GDP总量连续越过1万亿美元、2万亿美元、3万亿和4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2008年,按照平均汇率计算的各国GDP,美国为14.2万亿美元、日本为4.80万亿美元,中国则为4.33万亿美元;若按购买力平价(PPP)来衡量,则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未来一段时期,财富加速流向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不久前发布报告称,美国、加拿大与欧洲合计占今年全球经济的比例将首次跌破50%,降到只有49.4%,远低于它们在1995到2004年之间所占的60%到64%的比重。或许用不到十年,中国就将成为比肩美国的经济大国。加上印度、俄罗斯以及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乐观增长势头,则世界经济与金融力量极有可能加速向东方转移,世界经济也将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均衡格局。

               金融版图正在变迁

  当然,对实体经济已经跃居世界前三的中国来说,能够真正进入国际金融权力圈才标志着中国拿到了迈进全球一流经济强国的门票。毕竟,自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先是英国后是美国统治了国际金融。中国在整个20世纪都是国际金融俱乐部的门外客。美国凭藉美元本位不仅在战后60余年里获得了高达18万亿美元的铸币税,更通过操纵汇率与利率,向世界各国定期辐射美国的经济风险,转嫁本国经济危机。不过,经由金融危机打击,美国对国际金融秩序的主导权正在削弱。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扩大其在国际金融权力圈中的话语权,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国际金融格局的重要走向。

  目前,“金砖四国”的经济实力已经相当于美国的60%,金融实力与影响力也在迅速增强。中国拥有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中国应对这场经济与金融危机的王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主要金融强国也明白,金融实力和国际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的中国再也不能成为国际金融秩序变迁中的配角。而中国决策层也深知:只有在事关中国参与全球分工地位以及财富安全的金融领域取得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才能确保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被变相掠夺。中国肯定在积极准备新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机制设计,并在适当时机公布改革路线图。

  当然,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影响力,要成为亚洲经济领袖还需处理好与区内主要大国的关系。日本只是由于十年来经济的持续低迷导致其气势不振,但实质经济地位并未下滑,况且一向戒心十足的日本肯定会竭力维护其亚洲经济龙头地位的;韩国和东盟尽管在经济规模上要小于中国,但在经济竞争力方面却不弱于中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领先,加上东亚国家之间尚未建立起稳定的互信体系。因此中国必须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注重区内的经济交流和协作,持续展现作为区域经济大国的负责任形象,才能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针对软肋尽早“补课”

  衡量一国是否世界级经济强国,经济总量固然是重要指标,但基于金融、科技、品牌以及制度文化等形成的综合竞争力才是发达国家最为看重的。依此来衡量中国经济竞争力,我们发现,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经济规模之间的差距。

  如今,中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尚处于由边缘化到争取参与决策的次要角色,美国依然掌握着全球金融主导权,中国所期待的国际金融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当大程度上还要看美国的意愿。至少在短期内,中国积极主张的超主权货币尚无实现的可能性。何况美国正在修复其曾经强大无比的金融体系,一旦体系恢复信心与活力,中国实现上述主张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以美欧和日本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仍然拥有领先世界的先进科技与强势品牌,微软、英特尔、波音、GE以及空客和丰田等超级企业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中国同行难望项背的。更重要的是,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文化为根基的全球经济与金融范式迄今仍相当稳固,作为新兴但依然弱势的力量,中俄等国要挑战既有秩序与制度范式势必受到占主导地位的美欧和日本的打压与抵制。因此,改革既有经济与金融秩序,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竞争力作保证。何况中国的经济基础并不十分稳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当虚弱。尤其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领域,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中国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上述软肋尽早“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