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何厚铧对废票复活风波止损管控

http://www.CRNTT.com   2009-09-30 11:10:37  


澳门立法会选举点票
  中评社香港9月30日讯/《新华澳报》今天登出评论文章“何厚铧为废票复活风波一锤定音止损管控”。文章提出:“要建立符合澳门特色的政治文化和政府文化,其中一个需要做的,就是尽早建立正确的“问责”机制,既要树立责任感和尽责心,又要防制滥用问责职能,甚至是将之当作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文章内容如下:
 
  特首何厚铧昨日在国庆酒会后被记者会问及到终审法院关于“废票复活”的裁决时指出:特区政府绝对尊重终审法院撤销立法会选举总核算委员会制订“废票准则补充规定”的裁决,这项裁决也是为整个立法会选举划上完整的句号。在今次立法会选举的过程中,除了是在废票处理上有点瑕疵之外,整体而言还是比较顺利的。整个废票处理过程均属公开和具透明度,虽然有关方面对法律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不存在特别的人为因素,暂时不一定谈到责任的承担问题。而从选举过程中发现,社会上部分人士对盖印方式不太了解和不熟习,但经终院最后裁决已较为清晰。因此,必须作较深入的检讨,包括选举指引及宣传工作等方面。特区政府将进一步总结和吸收经验,包括检讨是否有必要对现行《立法会选举法》作进一步修订,以及在未来为各投票站制订更清晰的指引。选举管理委员会主席曾提到的中央点票机制,也是未来可考虑采取的方式。

  显然,何厚铧是要藉此着回答记者提问的方式,而且还是“有备而来”,不但是宣布整个立法会选举的程序,尤其是有关“废票复活”的纷争,已经“划上完整的句号”,以结束一切纷扰,而且也是要藉此以主动的姿态,阻防所谓“问责”诉求的发酵和蔓延扩大。这种态度,比其本人以前总是以为“是非自清”,因而对某些纠纷议题不主动、不公开解答,导致失去话语主导权的态度,有所进步。,显然是在总结了过去处理同类事件的经验教训,及参考内地处理某些争议事件的做法,所采取的先发制人、止损管控、杜微防渐手法。

  实际上,何厚铧昨日的谈话内容,可分为三大部份:一、整个立法会选举的过程,尤其是包括整个废票处理过程,均属公开及具透明度。这显然是有所指的。因为在总核算委员会处理废票过程中,社会上突然泛起了一股“阴谋论”,认为是特区政府以“废票复活”的方式,力图使属于特区政府“管治同盟”的“群力”的第二候选人陈虹,得以“败都复活”。这种“阴谋论”如果得逞,将对特区政府造成极大的政治伤害。因此,何厚铧的“均属公开和具透明度”、“不存在特别的人为因素”结论,就为这种“阴谋论”划上一个句号。

  二、何厚铧在强调绝对尊重终审法院撤销立法会选举总核算委员会制订“废票准则补充规定”的裁决之后指出,之所以会在废票处理上出现瑕疵,是由于“有关方面对法律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不存在特别的人为因素”,因而暂时不一定会谈到责任的承担的问题。这就不但是充分体现了特区政府依法治澳,坚持法治,尊重法律的精神,而且也为总核算委员会制定的“补充规定”的性质一锤定音:对法律理解并不一致,而不是责任问题,更没有任何“阴谋”。这一点很重要,君不见,已有人打着“民主”的旗号,向特区政府施以“问责”的政治压力?这摆明是要以挟持特区政府“问责”司法官,来损害澳门司法系统的权威。

  实际上,司法官也是人,在对待法律的相关规范表述上可能会有不同见解。不然,就不会设置二、三审上诉制度,目的就是可以纠正下一审法官可能会有因对法律理解的不同,或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有异,而会有判错案的情况。如果不是出于某种原因而故意错判,有哪一位法官仅因为是对法律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而判错案就要“问责”,那法官岂非就成了“高危职业”?何厚铧的“暂时不一定谈到责任的问题”的说法,理直气壮地回应了所谓“问责”的要求。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