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共同体: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梁柱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00:27:17  


两岸的未来如何构建,需要实践,也需要学者从理论上作深入的论述。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在《中国评论》十月号发表专文《共同体: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梁柱》。作者强调:“如果说,两岸‘承诺不分裂中国’是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基石,那么‘共同体’就是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梁柱。”文章内容如下:

  前言:两岸交流无助认同吗

  笔者所提“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中第五条是“两岸决定在双方同意之领域成立共同体,以促进彼此合作关系”。(详请见,《中国评论》2008年10月号)。如果说,两岸“承诺不分裂中国”是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基石,那么“共同体”就是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梁柱。

  2009年9月上旬,笔者出席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与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在南京共同举办的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中,旅美资深的熊玠教授与两岸著名的张麟征教授,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到一个问题,即为何马英九上台以后,支持统一的民众并没有增加,支持台独者反而增加?

  熊玠教授在其大作〈论“台湾地位”与“一个中国”之关联与正当性〉一文(全文另可见《中国评论》2009年8月号)中引用台湾《远见》杂志今(2009)年5月份的民意调查,“赞成‘终极统一’人数的下降率,比赞成‘终极独立’人数增加率高过近三倍”,并称“这个现象,在其他机构(譬如《中国时报》)主办的民调结果也得到旁证”。张麟征教授在其〈暗礁难挡激流:论和平发展的目的与过程〉一文中也将《远见》杂志从2003年10月到2009年5月间有关统独的民调做一分析后,明确地表示:“支持统一的支持度最低8.3%却是出现在马英九执政周年时”。(注:2009年5月民调为:台湾民众统独立场:维持现状56.4%、独立25.4%、统一8.3%;民众终极统独观:48.5%认为最终应该独立、16.2%认为最终应该统一)

  熊玠教授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由于民进党自2000年以来有系统‘反中国化’(甚至篡改教科书)的作为与理论蛊惑民众所导致的结果”。张麟征教授则称“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马英九执政,‘独’的势力反而更为上窜?是因为马英九主张‘不统’、‘独台’的加持吗?”,并认为两岸认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009年7月2日,民进党籍的梁文杰先生在《中国时报》发表〈当李登辉重拾‘柔性台独’〉一文,明确地表示,“过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趋势是,‘两岸交往越多,界线越明’,独派团体的忧虑并没有成真,北京的期待也证明只是幻想”。梁文杰先生并引述台湾《联合报》的民意调查称“在1997年,外省族群中有五成六自认为是中国人,只有两成二自认为是台湾人,到了2009年,只有两成四自认为是中国人,四成五自认为是台湾人。”

   梁文杰因此下结论称:“所以,只要有耐心,时间其实是站在台湾这一边的。台湾独立于中国毕竟已经六十年了,只要没有强制性的大中国教育,绝大多数人都会希望保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如果我们能把台湾现状再保持几十年,谁还会赞成统一,中国又还有什么动力来推动统一?”梁文杰最后更加肯定“柔性台独”的策略,因为“‘柔性台独’是对既成事实的延续,是用‘保台’的名义在‘促独’,很难反对,‘硬性台独’则是打破现状,不留模糊空间。‘柔性台独’在国际上容易找到朋友,‘硬性台独’则容易遭到联手打压”。

  熊玠、张麟征教授与梁文杰先生虽然政治立场迥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客观与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他们看到了两岸认同的撕裂已经逐渐发展成一条让两岸最终走向分离的鸿沟;这个鸿沟并没因为两岸物质性交流的密切,或马英九的执政而有缩减的趋势,反而是逐渐扩大。两岸目前的执政当局如果不能在方略上做些调整,“时间”这个因素不见得有利于中国大陆所期盼的“和平统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