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女儿不姓孔 | |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11:45:02 |
祭孔奉祀官 传男不传女 今年的祭孔大典特别热闹,因为教师节前一日妇女新知等妇运团体带头领军,在孔庙门口演出行动剧,抗议传统世袭制“传男不传女”的性别歧视。起因乃是孔子第七十七代裔、前“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去年辞世,而空出来的“奉祀官”一职,究竟该由谁来继承。“内政部”属意“长孙”(嫡长子继承制)而排除了“次子”,妇女团体则是喊出“长女不如长孙”,要求以性别平等方式将女性后裔也同时列入候选人考量。没想到“内政部”的回答竟然是只有在“仅生一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考虑由女儿担任“奉祀官”,妇运团体为之气结,直批祭孔大典乃大开性别的倒车。 孔家女出嫁 不得列家谱 此“性别”的倒车,明显来自“姓别”的倒车。在传统“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封建社会,孔家的女儿若是嫁给了公冶家的儿子,那孔家的女儿就不再是孔家的人而是公冶家的人,当然不入孔家祖谱、不入孔家宗祠、不立孔家牌位,当然在孔家从家祭到国祭的仪典过程中,不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不早就已经走入历史,现今台湾妻子早已不必冠夫姓,子女也可依约定从父姓或从母性,但一旦碰触到礼法道统的“祭祀文化”,便依旧是铁板一块。今年的祭孔大典,让我们再次亲眼目睹在廿一世纪嫡长子世袭制的阴魂不散。 孔子世家谱 大陆纳女性 但今年在宜兰市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却意外出现了女主祭官,因为依往例节孝祠主祭官乃由台湾孝行奖楷模担任,而今年宜兰县楷模乃女性,便顺理成章成为主祭官。此“唯才是用”或“唯德是用”的择选标准,或许正提供了我们重新思考目前有关“国家奉祀官”的争议,除了问“为何一定要男性?”“为何一定要嫡长子?”,也可以问国祭部分“为何一定要孔家后裔?(不论男女)”“为何一定要用血统去连结道统?”就家祭的部分而言,后代子孙当然理应担任主祭官,但不应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在台湾妇运团体多年来推动祭祀文化性别平等化的努力中,我们欣见彰化县社头乡斗山祠的萧家祭祖,已出现了百年来的首位女主祭官,而其过程也被拍成纪录片《女生正步走:牵手催生女主祭》,成为台湾性别平等教育的最佳教材,或是鹿谷林家决定将女性纳入祖谱,并为未出嫁或离婚的女儿在祖坟留位。而在大陆前不久最新颁布的“孔子世家谱”,也已将女性后裔纳入祖谱,计约廿万人。 破父权礼俗 还要再加油 这些性别平等的努力异常艰辛,毕竟要撼动约定俗成的礼法,往往比登天还难。美国女性运动健将葛罗莉亚‧史坦能曾言,“治理我们的不是军队和警察,而是观念”,证诸台湾的现况,我们或许可以将“观念”改为“礼俗”,女儿不能出任主祭官的礼俗,女儿不能大年初一回娘家的礼俗,或是女儿不能清明节娘家扫墓的礼俗。这些化为日常生活实践的“礼俗”一日不能松动,父权文化就依旧能以最约定俗成、最习以为常的方式,掌控着男尊女卑最细致的运作模式,不得越雷池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