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陶冬:警惕中国重蹈格林斯潘覆辙

http://www.CRNTT.com   2009-11-12 13:44:15  


 
  中国的银行不借钱给中小企业、出口企业,巨额资金全部砸向基建和国企。大企业手头满是现金,却又找不到适当的出路。工业需求改善缓慢,产能过剩严重,所以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高。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颇低,所以储蓄也不是办法。向前看,通货膨胀的阴影越来越大,持有现金可能随时蚀本。于是现金投向了土地和房地产。这对大国企来说是一个相对容易做出的决策,既可以抗通胀保本,又无需因万一决策失误而负上政治责任。

  在今年第三季度,各地总共有92块土地以天价竞投成交,其中70%的“地王”被央企投得。某家巨型央企,在9月份一口气买下上万套住宅,准备出租牟利。央企蜂拥进入房地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是超低利率和异常贷款行为的直接产物,是流动性泛滥的折射,更是经济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先兆。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央企进入房地产业显得十分奇怪和不和谐。央企的定位应该是在国计民生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龙头企业,享受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获得资源(包括信贷资源)的特殊待遇,意在保障经济安定、打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知投资房地产能提高中国的什么国际竞争力?推高地价又在保障哪门子的经济安定?难道央企炒地皮成了国家战略?

  在天量流动性簇拥下,笔者认为今后几个月房价还得涨,甚至可能大涨,不过购买力已经由上半年的自住需求主导转向投资需求主导。近乎零的储蓄回报和超低的贷款成本,正在制造出一批的“热钱”。几个月前现金为王,今天则是现金恐慌。储蓄没有回报,通胀似乎快来了,从温州炒房团到央企财务公司,流动性成为了推动房市的主力。中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的垂直式上升,显示出银行储蓄活性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准备投机炒作。

  近来房市出现价升量跌的现象,有人据此认为房价过高导致投资者入市审慎。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新盘开出几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的“盛况”比比皆是,价升量跌的真正原因是新盘推出的明显减少。

  整个房地产业在去年面临现金流危机,房子滞销,政策又吹冷风,所以地产商几乎没有建新房。今年上半年市场转暖后,开发商拼命卖楼套现。直到5月下旬,开发商才意识到房市升温是真的,不过此时库存房源已被处理大半。待售房源在市场最恶劣的时候曾经相当于22-23个月的销售量,如今待售房源仅能支持4-5个月的销售。

  针对房市的炽热行情,许多地方加强了对第二套住房按揭贷款的限制。这个政策对财力有限的市民也许有一定作用,但对买房主力则影响不大。据笔者所在公司的抽样调查,近来上海等城市的房屋交易中有60%-70%根本不作按揭贷款,而是直接以现金交易。这是流动性泛滥的结果,是超低存款利率下储蓄活性化的表现,是非个人购房比率上升的反映。换言之,现在不遏制流动性源头,光靠行政手段未必能真正使炽热的房地产炒作降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