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评:去俄化 美国中亚战略目标不变

http://www.CRNTT.com   2009-11-29 00:35:47  


 
  此外,打击毒品走私也是重要目标。泛中亚地区也是毒品产销网络及跨国犯罪活动的“重灾区”。塔利班垮台后,阿富汗的毒品生产和买卖势头不减,2005年产量高达410吨,其收人占阿国内生产总值的52%。每年由阿富汗流出、经过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地被查获的毒品数以吨计,阿富汗毒品产量据称已经占全世界产量的90%,美国和西方社会作为毒品主要消费市场而保守荼毒,美国对此问题也心急如焚。

  促进中亚国家市场经济发育、民主转型和政治建设,推进自由人权事业,扩大美国的“软实力”影响。中亚各国独立之初,美国期望通过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避免中亚国家转型期间混乱局势的外溢影响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更希望帮助改革中亚国家的经济制度。

  但美国认为援助只是权宜之计,长远看必须将中亚国家引入与外界经济体的正常往来轨道,增强中亚国家的市场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逐步取代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救助。中亚不仅是美国反恐的重要支持基地,也是美国推行民主价值观的理想对象。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国家最初选择了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国家世俗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美国政府趁机通过外交施压、经济援助等手段促使中亚“新生民主国家”实现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转轨。因为在美国看来,只有在中亚各国建立“民主制度”,才能保障中亚各国的真正独立,从而有效抵制俄罗斯的控制,阻止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中亚的冲击,进而实现中东各政治力量的均衡化。美国尤其希望把中亚地区塑造成对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成功样板。

  因此,2005年,布什政府估计中亚安全局势初步稳定、美军成功进入中亚之后,把在中亚推进民主放在首位,谋求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发动“颜色革命”,但遭遇失败。之后,美国设计平衡推进安全、民主、市场经济、人权等理念的“大中亚计划”,但表态轰轰烈烈,实际收效非常一般。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之后,重新重视安全问题,一度提出“民主在中亚不能强加,要考虑所在国的国情”。 

  谋取美国在以中亚五国为核心的泛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利益。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为了分散能源供应风险,美国寻求建立一个稳定的后续能源供应基地,中亚尤其里海能源正好可以满足美国的这一战略需要。中亚及其毗邻的里海地区是世界能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当今世界“能源三角”之一角。美国能源部2001年估计,里海水域可能的石油总储量高达2500亿—27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石油储量为175亿—340亿桶,探明天然气储量为6.9万亿立方米。

  2005年6月公布的《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2005》报告的评估认为,里海地区原油(包括天然气凝析油)可采储量范围在170亿-330亿桶(23亿—45亿吨)之间,与美国的估计大致相同。里海含油气盆地被誉为“第二个中东”。 美国积极插手中亚事务的目的之一就是确保未来的能源安全和能源需求。尽管目前各路能源输出管道走向不同,输入国也与美国期望不尽相同,但美国为弱化俄罗斯对地区能源输出的控制,尽可能鼓励在东南西北建设多条能源出口线路。除了能源外,中亚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有不少对美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中亚的资源大部分尚未被开发,是21世纪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其中石油、天然气、黄金、棉花等资源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中亚拥有大量的战略资源、丰富的原料和众多的消费者,美国还希望占有中亚广阔而潜力巨大的市场。当然,目前美国从中亚获取的石油比例很低,徘徊在其年度石油进口量的1-2%左右,美国瞩目中亚能源多为长远能源需要考虑。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