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人民代表亢奋喊增税 热忱何来

http://www.CRNTT.com   2010-02-02 11:11:58  


 
  政府当然是闻税则喜,总希望税越多越好,那样他们就有更多的钱去修建形象工程,更多的钱去推行行政意志甚至浪费——而代表委员就要去制衡政府的这种扩张冲动,遏制他们的加税欲望和收费偏好,用立法权、否决权、质询权、审批权等捆住地方政府闲不住的手,让政府不太容易设立新税和动辄收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防范政府肆无忌惮地乱收费、乱增税从而加重民众负担的一道防线。当政府想增税时,代表委员应该问政府:为什么要增税,增税是否必要,收税能不能解决问题,既有税收用得是不是有效率,有没有其他治理途径,有多少征收成本?

  可我们有些代表委员,不仅不去尽力帮公众减负,不去遏制政府的收费冲动,不去阻止政府扩张税收的胃口,反而成为政府增税的急先锋。他们提议案收物业税,不首先想想中国人在房子上已经缴了多少税;提建议收环境税,不考虑纳税人在汽车上缴的税已经够多了;提建议收拥堵费,不先去问政府在治理拥堵上作了什么努力;提建议收什么绿税、气候变化税、能源税,却从来不思考民众如果缴这些税,这些钱是真的被用在治理环境和气候变化上,还是为某些官员的吃喝增加了一个新财源。

  其他国家的代议士是在拼命抵制政府的增税冲动,致力于帮助纳税人尽可能少缴一点儿税——我们这边倒好,瞧他们提的那些建议,惟恐纳税人缴的税不够多,惟恐政府收的税还不够多不够狠。某些热衷于设立新税的代表委员,你们的屁股到底坐在哪,到底是谁养着你们啊?!

  不是站在纳税人一边敦促政府减税和降低纳税人负担,而是站在政府利益立场上为增税和收费鼓吹,某些代表委员所以会有这样的角色错乱,主要在于他们身上的官气太浓了,而民气太少了。首先,这些代表委员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政府官员,自然会站在政府立场上提建议;其次,在官本位的体制语境中,许多代表委员已养成了揣测和迎合政府偏好的习惯,政府喜欢什么就体贴地提什么建议;最后,人民罢免不了他们,他们也就不必忌惮于增税提议会激怒民众并被罢免了。

  ★一税就灵是公共管理的虚幻想象

  眼下,正在召开地方“两会”,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焦点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各抒己见,一些意见表达与观念交锋,让人体会着公共政策讨论的多元和开放。而针对很多令人关切的话题,比如,封闭僵化的户籍管制,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土地制度,还有城市化进程中的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一些政府官员不愿意从审批高于一切、权力过于集中上思考问题,也不愿意在缓慢的政府职能转变上下工夫,而是十分执着和热忱地大谈增税,从机动车环境税到物业税,仿佛一旦开征这些税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交通就不拥堵了,房价也能很快降下来。事实果真像他们所说的,面对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新税种一到,药到病除,所有问题就能获得解决吗?

  其实,前几年开征燃油税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了很多美好的承诺。比如,使用汽油的费用涨了,能有效遏制过度的能源消费,同时,将各种收费纳入燃油税,可以减轻公众的负担,至少,公路上林立的收费站会因此减少。可是,燃油税开征了,公路上的收费站并没有随之减少,汽车消费、能源消费没有丝毫影响,反而更加“过度膨胀”。这种利用“美好前景”说服公众接受新税种的思路,是否也值得反思呢?

  应该说,在GDP导向之下,一些地方政府难以遏制自身的逐利冲动,是这种“一税就灵”倾向的出发点。2009年,中国的机动车产销超过1300万辆,创了历史纪录,社会飞快迈入汽车时代,就有官员惦记着增收机动车环境税,而且,开征新税的理由也冠冕堂皇,机动车造成了环境污染,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不该征税吗?通过税收调节,还能对人们拥有机动车的愿望造成一定压力,通过此举减少城市机动车数量,不也是政府调控的成功吗?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动车增加,道路拥堵,是一个国际难题。很多国家和城市采取了“不限拥有,限制使用”的策略。就是说,购车自由,税费不涨,而是在使用环节采取引导措施。比如,提高城区停车费,甚至进入核心区域收取拥堵费,同时,建设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地下交通网络。

  政府调控,并不是开征新税的必然理由。但是,一些政府和官员,却始终逃脱不了“税收万能”的管理思路。比如,在北京市召开的“两会”上,地税部门负责人言之凿凿,北京最快明年年底就开征物业税了。怎样得出的结论呢?媒体报道说,这位官员推算,税务总局、财政部达成一致方案,需要半年,上报国务院,再经全国人大批准,至少八九个月时间。因此,最快明年年底就能开征物业税了。

  这又是一个不了解常识的论断。根据程序,税务总局、财政部提出的意见,只能是一种行政构想和草案,这种草案能否成立、是否批准,需要经过立法机关的认真讨论、审议、通过,谁能轻松地保证“八九个月”就能过关。而且,需要最高权力机关批准的事项,北京的官员又凭什么认为实行的时间是“明年年底”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