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国从东盟走向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0-02-10 12:19:34  


 
  中国,如何从东盟走向世界?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ACFTA)正式启动,一串惊人的数据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世界第三大自贸区、11个国家、13%的全球贸易份额、19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更有媒体断言,全面建成后,这个自贸区将成为欧洲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共同市场,并由此改变全球经济版图。

  2009年对中国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金融危机中经济的逆势而上,使得中国成了备受全球注目的经济强国:世界工厂、全球主要资金来源、足迹遍布非洲、拉丁美洲等的世界首要投资者、也日渐成为研发活动的一大源头。在这一背景下,自贸区的建成仿佛是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的又一新佐证。但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之外,人们还必须认真地思考:对于中国而言,东盟是什么?自贸区有何意义?是廉价产品的倾销地还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是为了重现朝贡体系下“天朝”的虚荣,还是为了构筑真正平等互利的现代国际关系?是为了不计代价地获得称颂和赞誉,还是在为中国未来的远大前途谋篇布局?

  自贸区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成长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的“输出革命”政策以及敏感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令许多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怀疑,而中国则痛骂成立之初的东盟“反共反华”,因此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与东盟关系还是互不信任和对立的。而后中国与东盟改善关系后,相继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91年,中国与曾在1979年开战的越南恢复了邦交,至此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邦交正常化。

  但是,历史的阴影和现实的利益纠葛,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时有波折。由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是与中国毗邻的小国,对于中国在1990年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不安和担忧,因此在1990年代,“中国威胁论”一度在东南亚甚嚣尘上。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个转折点。金融危机的突然袭击使得东盟国家想要快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梦想瞬间破灭;为了抑制危机的进一步传染,同时也为了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中国在自身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条件下,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种负责任的行为改变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

  此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提出和落实,2002年双方确立了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而这时,塑造稳定周边、服务中国经济崛起大局的战略已经形成。“富邻、睦邻、安邻”正是要通过建立和睦的周边环境而保持邻安,而其背后则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后周边外交在总体战略中地位的提升。为了消除东盟国家对南中国海潜在冲突的担心,中国先是与有关各方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进而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将双边关系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层次。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也充分考虑和尊重了东盟国家的现实。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巨大差异。新加坡的人均GDP目前已近3万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首先推出了早期收获协议,在自贸区成立之前就让一些东盟国家的农产品以零关税的形式进入中国;其次,谈判并非采取一揽子整体推进的办法,而是采取先易后难,先签定《货物贸易协议》,接着是《服务贸易协议》,最后才是最难的《投资贸易协议》;第三,市场开放的时间表,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东盟老六国最先开放,新四国允许有过渡期。

  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被认为“处在近50年来最好状态”,甚至还出现了“兄弟关系”(中国与缅甸)、“黄金时代”(中国与菲律宾)等提法。显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到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从过去的互相不信任和指责到今天的自贸区,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在东南亚地区的角色转变和形象更新,由输出革命到输出商品,最近开始输出资本,逐渐在该地区建立起领导作用,日益成为一个令人信服和依赖的大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