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人口大国 迈向人才大国

http://www.CRNTT.com   2010-03-09 09:01:27  


 
  事实上,近些年来,除了作为“显学”的经济学、部分应用型技术和部分文艺门类之外,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人才成长环境并不令人乐观,也可以说存在着相当的隐忧。知识界、文化界、科技界、教育界的官本位制以及与此配套的待遇福利制度的存在,急剧的社会转型和财富分配的失衡,诚信原则的贬值和商品交易法则对科学教育学术的侵蚀,一夜暴富、成名暴富的范例和社会风尚中的拜金倾向,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和官员以权力谋取学历、学位、学衔的作法大量孽生等等,都在直接或间接阻隔着人才健康成长的渠道。而劳动人事组织部门存在的种种“潜”规则与“明”腐败,一些领导人对富有创造性逆向思维和标新立异者的排斥和打压,某些主管部门的僵化苛求、限制和无知,学术圈子中的论资排辈和学阀作风,学术期刊的堕落和学术著作的难以问世,都对那些在科学事业上孜孜以求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我目睹过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出一本呕心沥血之作而央求出版商的窘态,真可说是尊严扫地、颜面无存。试想,如果让这种委屈、忿懑、无奈和受伤害的心态蔓延开来,主导了整个知识界,我们又谈何人才的涌现和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偌大的中国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名利场”,还会有什么放飞的思想、创造的激情?

       打造人才成长好环境

  比上面所说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本身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是人才印象。所谓的人才印象其实指的就是一种社会氛围传导给人们的直观印象。负面的人才环境必然会造成负面的人才印象,畸形的人才环境也必然会造成畸形的人才印象。年年招考国家公务员都成为社会热点,年年高考报志愿时工商管理专业都是僧多粥少,年年艺术院校招生时都会人头攒动……这种畸形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恰恰是畸形的人才印象造成的盲目与追风。

  这种直观的畸形的人才印象,对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公众来说,是一种虽然朦胧但却深刻的价值观启发,而对广大青少年形成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浮华的潜意识尤为更甚。有了这样人才印象,人们还会去把攀登科学的顶峰而付出全部心力的杰出前辈们视为楷模吗?还会把铁肩担道义探寻社会进步视为人生的惟一追求吗?许多人在私下都曾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不再出现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这样的巨匠,为什么今天很少出现如钱三强、钱学森等学贯中外的大师。看来,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形成一种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人才社会印象,才是最关键一环。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又说:“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

  为了清除在人才问题上的“短板”,使中国从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也为了使其在未来汹涌的全球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我们有必要重温这些掷地有声的话。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