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到底谁是谁的老师

http://www.CRNTT.com   2010-04-17 10:48:14  


 
  法国哲学家霍尔把赫(1723-1789),与狄德罗(1713-1784)、爱尔维修(1715-1771)同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书派”的领导人。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是一个“德治或以道德为基础的政府”,“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伦理及治国思想成为欧洲学习的典范,孔子等中国思想家成为成为欧洲的名人,欧洲人都喜欢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经过这些人100多年的努力,现代人文思想终于成为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主流,这也标志着西方人在思想上终于走出了中世纪,进入了现代社会。 

  中华文明对西方现代西方文明形成的影响之二 

  民族国家的建立 

  在欧洲的中世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权力结构有两个明显特点:因等级分封形成的间接统治,国王通常只是因为血统和占有最大领地而成为君主,他同其他封臣形成保护与效忠的契约关系。他的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在多层“领主—封臣”关系中,君主和大领主不能直接行使对所有居民的统治权力。由于封地有各种不同的来源,有的封臣不只效忠于一个大领主。唯一拥有全欧性权力的是罗马天主教会,但教会的权力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罗马教会也是一个大领主,星罗棋布的教堂、修道院,也占有土地并行使司法权。因此,君主、贵族、主教、自治城市等等构成重叠的、犬牙交错的权力网络。如果以权力统一、领土明确为国家标准,当时欧洲几乎谈不上有“国家”。农奴制是封建权力结构的经济基础,因为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与领主的直接司法权是相辅相成的。 

  1584年(万历十二年)西班牙教士冈萨雷斯.德.门多萨(Gonzales de Mendoza) 出版了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风物史》、 1590年葡人在澳门出《绝妙论著》、1655年葡人鲁德熙又有《中华帝国史》、1650前后,意大利人卫匡国(Manteno Martini)的《中国历史》、法国人冯秉正(Joseph De Moyria de Mallac)的《中国通史》等书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因此欧洲的皇帝们也希望建立像中国那样的制度,这一切要从法王路易十四的改革开始。 

  1661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地球的东西方都发生了一件大事:法国路易(1643-1715)十四亲政,中国康熙登基!由于当时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大批的传教士从西方来到中国,白晋就是其中一位, 1691年康熙任命法国传教士百晋为特使将赠送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书籍49册带回法国,1697年白晋5月回到巴黎,这套汉文书籍让路易十四非常的喜欢和惊奇,白晋又于该年出版了《中国皇帝》和《康熙皇帝》两本书送给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则授权白晋用一万法郎为康熙准备礼物,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东西方两位皇帝的一次交往却从此改变了西方的历史,法王路易十四决心利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法国进行改革,这就是后来改变欧洲历史“路易十四改革”。 

  路易十四改革为西方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比如法国,1661年22岁的路易十四宣布亲政。同时废除首相职位,改设御前高级会议,并亲自主持御前会议,听取大臣报告,签署一切国事公文,直接控制了中央最高级行政权。在地方,派遣监督官,以国王钦差的身份控制地方,他还取消城市自治权,改市政机关的选举制为委任制, 直接控制军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路易十四削弱贵族的势力后,但没有将贵族杀死或流放,而是修建凡尔赛宫供这些贵族进行享乐。 

  在法国的路易十四进行改革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胖特烈二世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的改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