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郑永年:开放是中国政治改革的生命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09 09:17:09 |
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政党制度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开放是中国文明最主要的特征。和其他宗教文明不同,中国文明的主题是世俗主义。宗教文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排他性(exclusive),而世俗文明的最大特征就是包容性(inclusive)。包容性的代名词就是开放,就是说中国文明向其他文明开放,不排斥其他文明。 这个开放的文明体现出来的政治模式则是皇权。较之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之前的封建体制,中国皇权体制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皇权本身是排他性的,但相权是开放的。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国家的“产权”属于皇帝,但国家的治权或者管理权属于社会。皇权只属于皇帝本人和皇族。这和欧洲国家的政治家族的继承制度不同。 同时,中国的相权,开放给所有社会阶层。这种开放是高度制度化的,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治权的开放性就直接导致社会的开放性。传统中国只有阶层和阶级概念,而没有流行于其他社会的宗族和种姓概念。阶级和阶层是开放性的,即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所属的阶层和阶级地位,但宗族和种姓则是恒定不变的。 从传统皇权向现代党权的转型,是近现代中国历史最有文化意义的领域。在我看来,人们必须对中国的政党制度作一种文化解释,而非简单地把中国的政党理解成为西方的政党。 无论是西方民主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只要是多党制,任何政党代表的是一部分的利益。在多党制体系下,政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政党的开放性。如果政党的目标是掌握政权,那么就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再者,如果同一政党之内的政治力量意见不合,就可以另行组成政党。人们可以把此称之为“外部的多元化”。同时,人民有权利在不同政党之间进行选择。这个政治过程就为政党提供了制度机制,迫使其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吸纳不同的利益。 在中国,尽管有不同的民主党派和其他政治团体存在,但执政党只有一个,其他党派和政治团体,必须通过执政党确定的政治过程而参与政治。中共的这种主体性在很长历史时间里并没有改变,也不太可能改变。这不仅是因为中共本身的生存发展因素,更是因为这种主体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里,和近代政党比较相近的概念就是“朋党”。但“朋党”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没有任何合法性。中国文化喜欢一个统一的权威。这个统一的权威,在传统里是皇帝,现在是组织,就是党。人民从前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现在则希望出现一个好的党的领导集体。 但另一方面,政党这种组织形式使得其和过去的皇朝制度区别开来。尽管从结构上,传统皇权和现代党权具有相似之处,但现代党权具备传统皇权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现代党权也具备开放性。传统皇权究其本质来说是不可民主化的,因为它的载体是个人和家庭,而现代党权的载体则是组织。个人和家庭不可民主化,而组织则可以民主化。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