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势”与“进”

http://www.CRNTT.com   2010-12-21 08:49:24  


 
  地方层面:上海的制度创新与创新机制。在这方面上海正处于胶着的瓶颈状态。曾经“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文化,一方面继续支撑着上海的发展,一方面却被“自我陶醉、自娱自乐”的心态所拖累。

  文章指出,上海要实现2020年国家战略目标,特别需要的是具有全球视野和自身定位的精准思维,善于同时从“全球设计、国家决策、地方运作”三个维度进行突破。

  19号文发布一年后,上海黄金交易所排名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跃居全球第二,上海证券交易所全球排名第三。2006年上海国际金融学院与国际金融中心协会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中排序第六,2010年《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国际前列金融中心信心排名第一。

  数据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与实施,在内容与形式统一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同。但缺失在哪里?缺失体现在三个时期。

  扬名时期:从1991年邓小平提“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到90年代末,是“扬名时期”。完整提出了“四个中心”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即从国家级金融中心-亚洲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并基本完成了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但在此时期,有关中国国际金融中心整体战略及其内涵、外延缺乏清晰定位与描述。

  成名时期:自新世纪起至2007年。无论机构集聚程度、要素市场布局程度、全球影响力发展程度,都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一时期,硬指标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成为重中之重,而软实力的金融人才与金融法制则有所疏失,形成了“金融聚集度强而金融实力弱”的现状。

  “盛名”时期:美国次债危机和欧洲主债危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在金融业和金融中心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示和突破。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尤其要警惕当年日本在东京金融中心和金融变革中的教训。

  文章最后说,在全球面临多重危机时代,新兴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谓“难中之难”。上海首先要将90年代初中央确定的上海建设“三个中心”国家战略,深化为国家各部委与上海协同运作的平台;其次,国务院的定位是“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表明了这是没有先例的新型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

  这需要三个层面的协同运作。顶层设计上,要全球新视野;国家决策上,敢于创新、善于监管,正确处理人民币的开放与管控关系,合理把握资本开放与监管尺度;地方运作上,要继续开放政策,勇于创新,尤其在国有金融企业改制以及金融人才满意度等方面,加大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力度。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