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底层民众上升通路需要“芝麻开门”

http://www.CRNTT.com   2011-01-14 10:48:12  


 
延伸阅读:“七成学生来自大中城市”的不良信号(2011年1月13日 新闻国际线上 王石川)

  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学校有自主权,但在这个赢者通吃备受诟病、让人担忧的语境中,只盯着那些名校显然是不公平的。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说,今年通过清华初审考生中,约1/4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昨天来自清华大学招办的消息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七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初审通过名单已经确定,考生可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高水准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网站”查询初审结果。(2011-01-13《新京报》)

  “清华自主招生初审,七成大中城市学生”,这一结果并不令人觉得意外。去年北京大学实行校长推荐制,就出现了类似情况,获推荐的基本上都是名中学学生,都是城里生。湖南师大的数据统计则显示,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农村学生不足10%。犹记得前不久,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表示,该校将加大自主招生的改革力度,制定专门的标准和办法,通过自主选拔的方式为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弱势群体的优秀学生创造更多进入清华学习的机会。但现如今,在自主招生初审中,仅有约1/4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这一结果显然并不令人满意。

  清华自主招生初审,七成大中城市学生,从中我们看到了自主招生对农村孩子的一种制度性不公。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坦言,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公平——偏远农村学生有多少机会?有多少人能获得自主招生信息?有多少人能有钱长途跋涉到学校参加考试?报考一所学校起码要3天,家长陪着去外地城市,食宿少则千元,多则几千元,这笔开支是个不小的负担。此外,考试内容也是农村娃通过自主招生的“绊脚石”。比如,2010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偷菜”、“网瘾”等年度热门话题都进入了试题,农村考生的知识面受到考验。

  由此,笔者联系到了温总理的一次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2009年1月23日《广州日报》) 毋庸讳言,农村大学生比例日益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据2009年3月27日的中青报报道,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南开大学近3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可谓明显。农村大学生比例日益下降,其原因多重多样,但自主招生惟城里生是重,则会加重这一状况。

   应该说,相对于名校,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集中比例,确实相对要少些,但并不代表没有优秀学生,如果获得推荐资格的都是名校,都是城里生,这对非名校生、农村孩子自然不公平。旅美学者薛涌说,在美国,同样实行推荐制,但他们的推荐制恰恰与我们这里相反,越是在办学条件差的地方读书,越能获得高考加分——“我十几年前在耶鲁读书时就碰到一个学生,她称自己住的地方是当地的红灯区,从小和妓女一起长大,学校里仅有4个白人。这种学生,即使分数稍低些也让常青藤求之不得。”

  薛涌还提到,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很清楚:一个从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绩和履历都非常优秀的学生,经常在录取委员会中受到这样的质问: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么多机会,我们学校为什么还要把另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你?相反,一个各方面都差许多的学生则会被录取进来。录取委员会的理由是:看看他这年轻的一生,几乎什么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挣扎到现在,离我们的门槛就差那么一点,该轮到他的!事实上,从哈佛、耶鲁,到弗吉尼亚大学这种一流的州立大学,都主动出击,投入资源到最穷、最弱势的阶层和地区,说服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上这种大学的穷学生申请。(见《新京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