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1895年里的一本书与戊戌变法

http://www.CRNTT.com   2011-04-04 09:30:03  


 
  《泰西新史揽要》原名《十九世纪史》,作者麦肯奇是英国人,新闻从业者,并非职业历史学家。该书1880年伦敦初版,经李提摩太翻译,1894年以《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为题,在英美在华传教士创办的《万国公报》上连载,次年以《泰西新史揽要》为名正式出版。

  《泰西新史揽要》介绍“泰西”(指欧美,也包括印度等英国殖民地)各国的19世纪发展史,总结各国兴衰规律。该书认为西方国家富强的奥秘,“新政”即政治改革之后民权的兴起,比之科学技术进步和工商业繁荣更为重要。“民既有权,则可以博考万物而得万物之理”,有了民权,个人才智就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也会随之繁荣;“欧洲各国民间既有举官以治国之权,即永无设会以害国之事”,即老百姓有了选举官员(议员)治理国家的权利,也就无须“私自结党以立会而抗国”,国家和民众之间就没有了化解不了的矛盾,社会就趋于稳定和发展。

  该书受19世纪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推崇19世纪为进步的时代,认为专制主义已经衰亡,自由时代已经到来。其结论是,在19世纪,“欧洲西半各国不按十数帝王之族随意治民,而按民心以治国。六十年前(指1820年之前)各国帝王于百姓之身家性命若为国家之所固有,随意驱策,无人敢抗……至于今,则诸国非帝王之所治,而民之所自治,比户几各有举官之权,既有此权,内外大小诸事必将顺民心以治理。从前欧民一百八十兆皆如奴仆听主人之约束,而不敢违背者,今则悉由自主”。

  《泰西新史揽要》对1895年的大清帝国来说,无疑上了一堂民主课,对大清帝国朝野进行了民主启蒙。如同恭亲王奕欣原先的认识那样,“这是一本对中国很有用的书”。不过,出版这样的书有风险,出版者没有因此而遭殃,主要是由于1895年大清帝国的特殊国情——甲午战败,举国反思,该书的见解相当于给甲午战败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所以它没有受到太多的责难,反而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政学各界均给予高度评价。

  梁启超认为,此书“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吴汝纶在给朋友的信中,称赞“其书皆百年以来各国转弱为强之事迹,最为有益于中国”。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等也都对此书表示赞赏。光绪皇帝是经康有为推荐而得识此书的,之后“置御案,日加披览”,“于万国之故更明,变法之志更决”。在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所上的奏折,许多理念和建议均来自《泰西新史揽要》及李提摩太为该书所写的序言。因此,也可以说是《泰西新史揽要》促成了戊戌变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