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公开“三公”支出只是第一步 | |
http://www.CRNTT.com 2011-05-07 07:08:06 |
广州日报发表评论员李龙文章称,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公消费”原则上零增长,到公开“三公”经费,应该说公众要求公开“三公”支出的呼声得到了一定的响应。此次要求地方也要比照中央公开“三公”支出,将“三公”消费公开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此前科技部已率先做出了榜样。上个月,科技部“2011年部门预算”显示,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数字虽然稍显粗糙,但毕竟走出了这一步。 中央各部门“三公”消费要公开,地方及其部门的“三公”消费也不能例外。把地方“三公”经费晒明白,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然而,之前有不少地方以“没有先例,内容太敏感,涉及国家秘密不便公开”等各种借口,迟迟不愿公开“三公”经费。因而此次把地方“三公”消费纳入到财政公开范围,让公众的期待有了着落。 文章指出,地方公开“三公”支出要真正让老百姓看得明白,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落实。也就是说,地方公开“三公”经费只是迈出了财政公开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中央各部门要为地方公开“三公”支出做好榜样。从已公开的“三公”支出可以看出,“三公”经费很多只是一个数据大框,根本不够细化。以科技部为例,公开的只是笼统数字,但具体如何花的,最终会不会超标,公众都不得而知。倘若地方公开的“三公”支出也停留于此,则显然与公众的期待有不小的差距。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表示,要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希望能从中央各预算部门做起,把“三公”经费的预算细化到让公众满意的程度,为地方率先垂范,而不是走走过场。在这方面,香港地区财政预算、支出情况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当是个很好的借鉴。 |
【 第1页 第2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