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通胀形成的五大深层机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8-19 08:29:28  


 
  第四,经济发展中的垄断体制,在中国已经成为推高物价水平的很重要的常态性机制。一是国有垄断工商企业推高价格水平。如石油企业,国际油价走高时,迅速提高价格,而当走低时,则迟迟不降低价格;电信网络提供的是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服务,而且各种收费陷阱很多;城市出租汽车公司,一方面,向司机收取日益增加的高额份钱,另一方面,在油价上升时,则迫使政府提高出租运营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等等。垄断企业利用的是政府提供的廉价资源,象征性地交点矿产和空间资源税,交很少的利润,而向消费者提供的是越来越昂贵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国有金融垄断方式也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垄断,从储户手中以较低的利息水平获得资金,再以较高的利差利息投放给国有企业,虽然从储户手中拿来了低利息的资金,但是并没有低利差贷给国有企业,发挥拉低物价的作用;而存贷利差形成的巨额利润,在金融体系中分配,高工资水平形成对市场的购买力冲击;由于几乎不向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一旦收缩银根,就会造成社会资金的全面紧张,使小型和微型企业民间借贷融资利息率从平常的年40%左右,上升到60%,甚至100%,财务费用进入生产成本,推高整个供给的价格水平。

  三是政府土地出让、经营性交通收费等行政和特许垄断,不断推高地价房价和运输价格水平。实行土地计划行政性分配,政府一家行政性出让土地,通过招拍挂,多家竞争,价高者得,价低时流拍不卖,七十年租金一次收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成为强劲推动地价、进而推动房价越来越高的内在机制。实行国有和政府垄断,在现代国家中,往往是为了社会利益,为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在中国,却成了谋取垄断集团和地方政府利益、推动价格水平上升的机制。在中国特别许可的体制下,垄断行业在相当程度上用的是国家价格低廉、甚至无偿的资源,而向居民生产和供给的却是价格高昂的产品和服务。

  第五,国民收入分配及支出由政府主导,也是物价水平容易上涨的重要原因。2010年,政府实际的全部收入占GDP的34%左右,政府行政公务开支占全部支出的37%左右。从国民收入分配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几乎年年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到3倍。任何一个有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会越来越低,政府分配的会越来越多。大部分劳动者收入用于消费后,要从事生产和服务,再形成供给。而政府消费那部分加大了社会需求,却不会形成任何供给。政府收入中偏好投资的机制,也不会形成未来的供给,而且会使得近期投资需求加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偏向于政府,政府的行政公务消费,特别是“三公”消费,以及后来不形成直接生产能力的大楼、广场等投资,包括不形成直接收益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果过大过多),都是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