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蔡元培后人拒绝迁墓北大

http://www.CRNTT.com   2011-12-05 14:45:58  


 
蔡氏后人不愿迁墓

  11月24日,蔡元培孙女蔡磊砢赴香港蔡墓拜祭,对媒体表示,蔡元培归骨北大呼声不小,但蔡家人认为蔡先生墓应留在香港。新闻一出,为了蔡元培遗迹争论不休的网友更加好奇蔡家人的想法。

  蔡磊砢现在是北京大学的一名讲师,教育学院博士毕业之后就留校,主要从事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并兼任蔡元培研究会的工作。身为蔡元培后人的蔡磊砢其实年纪很小,2007年刚刚博士毕业。因为年纪的缘故,过去发生的事情和所谓“亲历历史”,她并没有太多的体验:“我知道的也就是大家能看到的那些资料,只不过我因为我的身份翻阅得更多。”

  上世纪80年代一些关于蔡元培墓的声音,包括《人民日报》副刊刊载过的相关文章,蔡磊砢回忆称,“相关的报道,我们家属都了解到、看到,我们也知道70年代末北大在香港的同学会组织起来去修缮墓地。归骨北大的声音可以表达,提出倡议的这些人本身也是敬仰我祖父的一批人,当中有很多是北大的、西南联大的或者和北大有渊源的人,表达了他们对我祖父曾经掌校北大、作为北大校长的一种怀念、敬仰和热爱。但是对迁墓这个事情,我们家人并没有主动提出来,从来不曾向北大的校方提出这样的要求。”

  30年前关于蔡元培墓的一些争议,蔡磊砢并不认为是北大不愿意接受蔡墓,而是当时香港还未回归,墓地迁移诸多不便,蔡家人也并不认为墓地远在香港是一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还有一个时代的特殊性,当时想做这个事情其实都很难。当时我亲耳从父亲和姑姑那里听到,他们并不觉得墓地在香港是一个问题,未必一定要把墓地迁回来。”

  蔡家人的想法是,入土为安之后就不要再打扰亡灵:“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祖父葬在那儿是一种入土为安;我的祖母也是居住在上海就葬在上海。我们希望老人家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想对墓地做太大动作,迁墓会是一种打扰。另一方面,迁墓也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我祖父而言,这不是他一向的做事为人风格。我们作为后人可能也不需要这样的一个变化。香港早就回归了,应该说他现在是葬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不觉得他一定要葬在北大。”

  网络上关于“北大不重视蔡元培,不重视北大传统精神”的议论,蔡磊砢觉得并非如此:“这么多年,北大人对我的祖父都是非常敬仰的,北大师生都不是叫他校长或者蔡元培,而是叫他蔡先生,我觉得这就表达了一种爱。北大在清明的时候也会有相关的纪念活动。现在北大有一个我祖父的像,是当年1977、1978年的校友们捐资建的。北大有个元培学院,是以我祖父命名的。新生入校,都会到校史馆去看,了解到我祖父当年他在北大的改革。学校会用不同的形式让刚刚走进北大的同学去了解北大的历史、北大的传统。我祖父在当中也有他的一个位置。”蔡磊砢现在负责的蔡元培研究会,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北大人设立的,几任校长、校领导都在研究会担任职务,这在蔡磊砢看来也是北大重视蔡元培的一个表示。“他们也觉得对蔡先生很敬仰,很愿意担这份责任。从北大的校领导来说,并不是说忽略了这个事情,其实他们也都在积极参与研究会的工作。在香港的追思纪念活动也都是有校领导参与的。”

  骨灰远在香港,蔡家人并没有每年都过去祭拜,上一次去是2008年,当时北大的师生也有参与。“对我们而言,墓地是有一些距离,但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网上能够找到的关于蔡墓的文字令人担心:“万坟如海,蔡元培的坟墓就淹没在这样的一坡坟海之中。”蔡磊砢刚刚去拜祭过,认为墓地情况没有那么糟糕。“墓地的情况还是不错的,本身是一个坟场,管理还可以。网上能搜到蔡墓的照片,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是相对比较大的一块区域,小石碑早就被换成了青麻石,叶恭绰先生写了碑文。因为周围还有其他墓,不可能做到那么宏大,但是在那个坟场里,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墓。保存修缮情况都很好。只有几块砖稍有移位。”北大方面曾经跟蔡磊砢表示要成立基金会,筹集墓地修缮的基金,北大在香港的校友会也会参加,目前基金会还在筹建当中,后续将会给香港的蔡元培墓加上遗像或者雕像。

  香港的蔡元培墓经常有人拜谒、送花,这也让蔡磊砢觉得现在墓地的情况不能算糟:“打扫的大姐跟我说,她不知道墓地里是谁,但是看到一直都有人去祭拜,觉得一定是个伟人,她也经常给墓碑两边的松柏浇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